遼寧柞蠶每年織就150億元大産業
2023-06-30 11:48:21來源:遼寧日報編輯:黃非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保育全國超70%的種質資源,蠶繭年産量佔世界總産量一半以上——遼寧柞蠶每年織就150億元大産業

  6月下旬,是春蠶開始作繭的時節。在位於丹東鳳城市的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科學研究所裏,五彩斑斕的柞蠶寶寶有的在悠然地啃食樹葉,有的開始吐絲作繭,準備化蛹。

  “這裡是全國最大的柞蠶種質資源庫,保育全國超70%的柞蠶種質資源。”蠶科所所長張俊濤表示,蠶科所建所至今已育成近100個柞蠶品種或品係,帶動全省蠶繭直接年産值25億元以上,柞蠶相關全行業綜合産值達150億元以上。蠶科所培育的新品種及其雜交種應用面積佔全國柞蠶生産總面積的80%。

  日前,在國家蠶桑産業技術體系柞蠶飼養技術崗位科學家項目的支持下,蠶科所歷經7年14代選育而成的具有抗逆、優質、豐産特性的柞蠶新品種“遼蠶527”及其雜交種“遼蠶5278”通過區域共同鑒定,比現行品種平均增産12%以上。

  那麼,蠶科所是如何建成全國柞蠶種質資源的“寶庫”,又是如何不斷推陳出新創制新品種的?記者帶著問題到現場一探究竟。

  活體資源庫

  青黃、黃、藍、白、紅、綠……五彩斑斕的蠶寶寶讓人大開眼界。

  張俊濤表示,無論什麼體色的柞蠶,都是天然野生品種,是稀缺的種質資源,其蘊含的潛在特異性基因資源,是柞蠶雜種優勢研究不可缺少的寶貴素材。

  “與種子等農作物資源不同,柞蠶是活體,不能低溫休眠,還要不斷進食,保存工作更為不易。柞蠶還比較‘嬌氣’,對農藥、化肥敏感。同時,柞蠶的天敵很多,通常需要放養在高山上,並要嚴防惡劣天氣及病蟲害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危害。”張俊濤説,因此,科研人員的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在放養季節,需要每天上山下山,監測柞蠶的生長情況。

  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確保了彩蠶資源在不斷繁衍中保存至今,為柞蠶育種及遺傳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創新育良種

  遼寧省現有柞林資源2900余萬畝,其中適於養蠶的有1270余萬畝,已開發為柞園的達800萬畝,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全省年放養柞蠶8萬把至10萬把,年均産繭量達5萬噸左右,約佔全國柞蠶繭總産量的60%。我國的柞蠶繭産量佔世界總産量的90%,也就是説,遼寧省的柞蠶繭總量佔世界的五成以上。

  如此龐大的産業體量,離不開優良品種作支撐。

  “作為世界野蠶研究中心和中國現代柞蠶科學研究中心,蠶科所一直致力於柞蠶新品種選育與研究。”蠶科所副所長、國家蠶桑産業技術體系柞蠶飼養技術崗位科學家李喜升説。

  “‘遼蠶527’及其雜交種‘遼蠶5278’是最新成果。”蠶科所柞蠶育種研究室主任徐亮説,這兩個品種採用豐産、優質、高飼料利用率的“遼蠶582”為母本,採用抗病、高産的“抗大”為父本,雜交後,通過低溫、饑餓、營養脅迫及生理生化輔助育種,在大蠶期對低溫冷害有較好的適應性。

  科技助增收

  好品種還需搭配好技術,方能實現“1+1>2”的效果。

  蠶科所在進行新品種選育的同時,不斷突破柞蠶生産上的關鍵技術。

  “柞蠶生産上的八大關鍵技術均由我們蠶科所的科技人員研發,柞蠶病蟲害防治及小蠶保護育、紙面産卵等關鍵技術在全國的普及率達90%以上。”張俊濤説。

  將更多好技術下沉到一線,促進蠶民增收。近年來,蠶科所通過實施項目和選派專家到示範區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每年培訓縣、鄉兩級技術骨幹100余人次、新型蠶農2000余人次。建立典型示範戶1.5萬餘戶,輻射帶動全省6.5萬戶蠶農增收致富。蠶民放養一季柞蠶的2個月時間裏,可獲純收入2萬元以上,按全省8萬戶蠶農計算,蠶業一年給蠶農帶來的純收入至少可達16億元。

  據悉,蠶科所將深入開展柞蠶種質資源評價與創新,儘快實現柞蠶品種的第三次更新換代。同時,加速推進生態型柞園建設和省力化養蠶等關鍵技術研究,繼續推動全省柞蠶産業升級改造,為産業發展提供支撐。

  記者手記

  把家底兒守好用好

  柞蠶雖小,“能量”頗大。

  從柞蠶養殖的角度看,這是能帶動一方富民興業的産業。一個養殖戶若放養80畝至100畝柞蠶,一個放養季2個月內,純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再看柞蠶繭,是産出優質蛋白的“富礦”。我國2022年柞蠶繭産量約為9.8萬噸,可産生優質蛋白7萬噸。生産柞蠶繭,特別符合向江河湖海及森林要熱量、要蛋白的大食物觀理念。

  因此,聚力小柞蠶,可做出大文章,帶來好前景。

  首先,我們要守好遼寧小柞蠶的家底兒。遼寧省柞蠶年實際放養面積約600萬畝,柞蠶繭産量佔全國的60%。如此殷實的底蘊,為遼寧省柞蠶産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其次,我們要用好家底兒,借助科技力量,讓專業與産業同頻共振。遼寧省擁有全國最大的柞蠶科研單位——省農科院蠶科所,在柞蠶新品種選育與資源保護、柞蠶病蟲害防控等研究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準。強大的科技支撐,確保遼寧省建成覆蓋遼、吉、黑、豫、魯、內蒙古6個柞蠶主産省(區)34個主産縣的新技術推廣網絡。

  另外,要不斷延伸産業鏈條,在打造蠶種生産基地、柞蠶繭生産基地的同時,積極發展蠶繭加工和柞蠶資源多元化利用,在小柞蠶身上挖掘更多、更大的價值,讓這一看似小的産業,更美、更強、更優,實現更好發展。(記者 李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