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決勝之年,瀋陽民政以“振興新突破”為號角,將為民初心化作切實行動,從養老服務體系構築的溫暖保障,到殯葬改革傳遞的人文關懷;從婚俗新風點亮的幸福時刻,到社會救助托舉的民生底線……每一處民生細節都鐫刻著民政人的擔當。
瀋陽市民政局、瀋陽市福利彩票中心聯合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推出“2025瀋陽民政進行時”系列報道,全景展現瀋陽民政系統在保障民生、服務群眾過程中的創新舉措與階段性成果。本期,我們介紹瀋陽民政殯葬管理領域創新決勝成果。
“殯葬服務進社區,移風易俗惠萬家”活動啟動儀式 供圖 瀋陽市民政局
殯葬服務連接著生命的終點與親情的延續,是民生保障中最具溫度的一環。2025年上半年,瀋陽市在殯葬管理領域圍繞設施升級、智慧賦能、問題治理、惠民便民等核心任務精準發力,用一系列紮實舉措讓“逝有所安、故有所尊、思有所依”的民生承諾落地生根,讓殯葬服務更有溫度;下半年,更將持續深化改革,以更優服務守護每一份生命尊嚴。
規範服務:築就民生保障溫馨港灣
上半年,瀋陽市加速推進殯儀館新(改擴)建工程,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治喪環境。建立“基本殯葬服務、選擇性殯葬服務、殯葬用品”“三個清單”,進一步規範殯葬服務收費行為。
從監管手段升級到公益屬性強化,每一處制度的完善都承載著“讓群眾安心”的民生初心。
龍生墓園第四屆節地生態草坪葬活動現場 供圖 瀋陽市民政局
智慧賦能:打造“指尖上的殯葬服務”
上半年,瀋陽市智慧殯葬服務管理平臺的全面落地,讓殯葬服務邁入“全程自助辦”“零要件減免”的智慧時代。全部服務事項、全部服務價格平臺統一管理,實現“平臺之外無事項”“平臺之外無收費”。啟用“瀋陽殯儀96144”微信小程式,推行殯葬服務項目“點單式”選擇、“全流程”數據公示。
為讓平臺真正貼合群眾需求,工作人員先後走訪回龍崗、渾南、于洪等殯儀館,詳細了解辦理流程,收集梳理各個殯儀館遺體冷藏、收費退費、骨灰寄存等業務差異。組建32人專項開發團隊駐場攻堅,如期完成平臺建設並投入使用。目前,瀋陽市智慧殯葬平臺已在全市9家殯儀館運行使用,從遺體接運到海葬辦理,全流程依託平臺完成,杜絕“體外循環”。
惠民便民:讓服務走進群眾“心坎裏”
上半年,瀋陽市持續深化“殯葬服務進社區”活動。清明期間,第三屆清明共祭儀式、第四屆“人文共祭 情滿沈城”活動創新引入AI沉浸式集體共祭,線上線下吸引10萬餘人次參與,用科技賦能傳統祭掃,既傳承了緬懷之情,又倡導了文明新風。
在綠色殯葬推廣上,海葬服務成效顯著,截至目前,瀋陽市已組織21期骨灰撒海活動,5790位市民參與,撒海骨灰2669具。
專項治理:規範行業生態“守底線”
行業規範是服務品質的保障。上半年,瀋陽市聚焦殯葬領域突出問題,聯合發展改革等部門印發《殯葬服務領域跨部門綜合監管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健全跨部門綜合監管制度,建立“一區一清單”“一墓一冊”“一館一冊”臺賬,實現問題排查全覆蓋。
制定公墓聯合督導檢查計劃,由局主要領導帶隊,會同市場監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開展全覆蓋聯合督導檢查,針對存在的違規用林用地、土地手續不全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結合國家自然資源等部門最新要求,研究問題解決路徑。
工作人員向市民宣傳海葬政策 供圖 瀋陽市民政局
持續深化 讓民生承諾“落地有聲”
展望下半年,瀋陽市在殯葬管理領域將建立“職能部門清單”“區、縣(市)清單”,建立項目推進工具箱、措施儲備庫,力爭解決因歷史遺留等原因造成的非法佔地問題。
瀋陽市民政局將加強督導調度,組織各相關部門、各地區召開殯葬專項整治重點、難點問題推進會議,對全市殯儀館開展全覆蓋檢查,重點檢查殯儀館收費、公墓違規佔地等情況,確保“督查要害部位、整改落到實處”。同時,強化部門協同聯動,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嚴查“天價”墓、“天價”用品、“天價”服務等,加大行業亂象遏制力度,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深化殯葬移風易俗,推進加強殯葬從業人員教育管理、完善殯葬服務收費、加強殯葬商品服務明碼標價、殯葬領域價格網絡集中公示等專項政策文件落實。在便民治喪服務領域,持續做好海葬宣傳工作,多渠道、全方位地向社會大眾深入普及綠色殯葬理念。
海葬活動現場 供圖 瀋陽市民政局
瀋陽殯葬管理的每一步跨越,都以“尊重生命、慰藉親情”為核心。下半年,隨著各項工作的深入推進,這座城市將繼續用制度創新、科技賦能、服務優化,為群眾編織一張更有溫度、更具尊嚴的殯葬服務保障網,讓每一份告別都從容,每一份思念都有寄託。(文 張琪)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