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華時評丨産業合作才是共贏之道——中國先進産能的世界意義系列評論之四
2024-05-17 10:11:55來源:新華社編輯:胡曉薇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 題:産業合作才是共贏之道——中國先進産能的世界意義系列評論之四

  新華社記者樊宇

  在日前舉行的北京中德産業合作發展論壇上,行業領袖、企業高管、投資代表齊聚一堂,熱烈討論新能源智慧汽車、數字經濟等熱點産業。在代表行業趨勢的北京國際車展上,眾多跨國車企不約而同選擇深化與中國的産業合作。這些行業動向真實地反映出,全球綠色轉型需求持續擴大,推進綠色産業和低碳經濟是各方共識,各國共同合作發展新能源産業是大勢所趨。

  當下,全球新能源産業正在從“孕育期”向“成長期”轉換,離“成熟期”還有相當距離,先進産能非但不會過剩,反而相對不足。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吉瓦時,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每一輛新能源汽車,每一項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突破,都是對全球綠色發展的積極貢獻。

  在推動新能源産業發展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與他國分享發展機遇。在不斷深化的産業合作中,中國與世界日益呈現出雙向互動。2018年,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特斯拉、大眾、寶馬、豐田等車企紛紛在華投資佈局電動車生産。蓋斯特汽車戰略諮詢公司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上的份額合計佔14.2%,其中美國特斯拉公司一家就佔了7.9%。得益於中國政策環境、産業鏈和人才的強大支持,特斯拉在三年內實現了生産整車破百萬。德國大眾汽車在安徽合肥建立了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聚焦智慧網聯汽車的研發。中國在向跨國企業敞開大門的同時,也支持新能源對外投資。比亞迪公司正在匈牙利建設工藝先進、高度自動化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不僅能促進當地産業綠色轉型,也將為當地創造數千個就業崗位。在德國慕尼黑和柏林,蔚來汽車分別建設了全球設計中心和智慧駕駛技術中心。正如德國世界市場領導者學院創始人兼院長瓦爾特·多林所言,德中經貿合作從來不是“單行道”,雙邊經貿聯繫緊密,為兩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在産業合作的“你來我往”中,中國與越來越多國家拉緊了互惠互利的經貿紐帶。除新能源整車外,中國還從國外大量進口高端電動汽車的燈具、剎車系統、輪胎、減震器等零部件。中國的出口也包含大量外資企業産品,2023年特斯拉一家企業佔了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出口的28.6%。

  一些國家渲染的所謂“産能過剩論”,不過是遏制打壓中國先進産業的話術陷阱,夾雜著企圖維護自身壟斷地位的險惡用心和害怕落後的焦慮心態。

  不只是新能源汽車,中國和世界互利合作的領域、範圍和模式不斷拓展。從核能、氫能到海上風電和油氣勘探開發,中法兩國能源企業互利合作正走得更深更遠;從標誌性工程到“小而美”民生項目,從經貿産業合作園區到商貿物流合作園區,從綠色基建、綠色能源到綠色交通……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基於優勢互補開展合作,也讓發展紅利惠及更多國家。

  縱觀人類社會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歷程,供給和需求從來都具有全球性,而非局限于某一國。不同國家的産能高低由各自比較優勢決定,基於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能優化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帶動資本和産業的全球合理佈局,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為各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選擇,有利於提升全球整體福祉。發展新能源産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是當前各國共同願望,只有協同推進全球綠色産供鏈的建設,才能形成全球産能格局的最優解,才能讓全球綠色發展的成色更足。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