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專家:美方“産能過剩論”為何遭盟友和本國車企“打臉回應”
2024-05-26 14:25:56來源:環球資訊廣播編輯:田媛媛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日前在訪問德國期間再次翻炒所謂中國新能源“産能過剩”,宣稱七國集團應當“團結一致”應對中國,並聲稱這是為了“保證大西洋兩岸製造商的生存發展”。

  然而,美方的這一論調,近期卻接連遭到包括其歐洲盟友和美國本國車企在內的國際社會“打臉回應”。專家認為,國際社會對美方論調的反應,印證了美國政府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基於政治意圖的,無助於真正實現相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日,德國數字化和交通部長維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警告歐盟不要效倣美國通過懲罰性關稅挑起貿易爭端的錯誤做法。

專家:美方“産能過剩論”為何遭盟友和本國車企“打臉回應”

△德國《奧格斯堡彙報》網站:維辛拒絕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瑞士《新蘇黎世報》也刊發題為《歐盟不應追隨美國》的評論文章説,美國近期大幅提高對中國産品的關稅,這顯然是美國總統拜登在選舉期間的保護主義行為,歐盟不應受其影響。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明禮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採訪時指出,美歐的不同做法,體現出雙方處理對華關係的“出發點”不同。在美國,經貿政策從屬於美國整體對華競爭甚至遏制戰略,而歐洲國家的對華經貿政策相對更加理性。

  美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對華政策是整個美國對華政策的一部分,也是為壓制中國新興産業發展而採取的政策。這一政策會受到美國國內因素的影響。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兩黨競爭非常激烈,對電動汽車行業的保護措施,也成為其選舉策略的一部分。

  歐洲更多是從經濟上考慮。企業的發展需要競爭環境,保護性措施看似對企業進行了保護,實際上是在削弱德國乃至歐洲電動汽車行業的競爭力,從長遠看肯定是傷害行業發展的。

  即便在美國國內,對拜登政府近期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做法,也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作為美國電動汽車企業“巨頭”掌門人的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近日公開表態稱,反對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公司和他本人都沒有要求徵收這些關稅,而且“當關稅措施宣佈時,我們感到很驚訝”。馬斯克認為,限制交易自由或扭曲市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專家:美方“産能過剩論”為何遭盟友和本國車企“打臉回應”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報道截圖

  劉明禮指出,馬斯克的表態進一步印證了美國政府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基於政治意圖的,無助於真正實現相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企業和政界對華電動汽車行業的政策的確是有所區別的。

  政界考慮的選票,而對特斯拉這樣的電動汽車企業而言,他們的目標是全球市場,美國政府的短期思維,很可能會對全球市場産生重大影響。例如美國採取保護措施,會刺激其他國家或者地區採取類似措施,這會造成全球市場的割裂。這對於大型企業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用所謂“跨大西洋關係”拉攏歐洲之外,美國財長耶倫在此次歐洲之行期間還渲染要“擴大陣營”,她提及,應當聯合墨西哥、印度以及南非等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應對所謂“中國綠色産能過剩”。

  然而,南非媒體近日發文指出,中國電動汽車對南非而言,是機遇而不是威脅。

  文章援引南非能源脫碳領域非營利組織負責人希滕·帕馬的觀點指出,應當實施正確的政策和激勵措施,把南非打造成電動汽車製造和投資的目的地,其中吸引中國企業的投資意義重大。

  文章説,南非在電動汽車製造的重要礦産供應方面存在優勢,這可以幫助投資企業更便利和高效地獲取資源和開展生産。

專家:美方“産能過剩論”為何遭盟友和本國車企“打臉回應”

△techcentral網站報道截圖

  劉明禮認為,從資源稟賦和産業分工的角度出發,中國和南非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合作是全球化背景下實現互利共贏合作的具體體現。

  在電動汽車生産方面,中國企業具有資金和技術優勢,南非在成本和資源上具有優勢,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市場。

  中國和南非合作確實可以實現互利共贏,有利於這個行業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以後可能會成為合作典範。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記者丨陳濛 董晶晶

  編輯丨楊楠

  簽審丨李鵬 苑聽雷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