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文化中國行 | 長城腳下的村莊是啥樣?一起走進→
2024-05-26 15:06:37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劉朱鹮

  習近平總書記5月14日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回信中強調,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揚,村莊更有活力了,長城更壯美多姿了。近日,記者走進幾個長城腳下的村莊,看鄉村面貌的新變化。

  ——編 者

  北京延慶石峽村

  “它守著歷史,我守著它”

  本報記者 李卓爾

  “沒想過出去工作嗎?”在北京延慶石峽關長城下,記者問石峽村村民劉紅岩。

  “它守著歷史,我守著它。”劉紅岩説,“在長城上可以看到家,在家抬頭就望得到長城。”順著她的指向看去,碧綠的山谷間,靜靜地停著一片紅色屋頂的房子。

  劉紅岩是延慶區招募的首批長城保護員,2019年5月上崗以來,每週至少五天上山巡查。

  “打我記事起,舅舅就天天路過我家,我家是他上長城的必經之路。”劉紅岩告訴記者,當長城保護員是受到了舅舅梅景田的影響。

  石峽村位於北京延慶八達嶺鎮西南部,在八達嶺古長城和石峽關長城腳下,三面被長城環繞。

  上世紀80年代,梅景田看到受自然和人為等多重因素影響,石峽關長城許多點段開裂。“長城被損毀了,心疼啊!”梅景田言語間滿是惋惜。

  那時起,梅景田最常做的事就是繞著石峽村周邊的古長城義務巡查。

  “早些年遊客不多,但是灌木雜草、風吹雨打,都會對古長城造成破壞。”梅景田帶著一把鐮刀,上長城割雜草、除灌木。一走就是40多年。

  從劉紅岩家出發,5分鐘步程就能到山腳下。狹窄陡峭的山路滿是碎石,踩一腳,嘩啦啦滾落。

  “要像鴨子一樣走路,中間路滑,兩邊土壤紮實。”劉紅岩把爬山的訣竅告訴記者。

  在樹林裏穿爬30分鐘後,頭頂的樹蔭突然消失,長城巨大的石階橫亙在眼前。

  “哎,看這磚裂縫變大了。”位於山谷風口的一些城墻磚,因為暴雨、大風産生的裂縫,是劉紅岩每天重點觀察的對象,她要及時拍攝記錄,上傳彙報。

  石峽村為居庸關北部關隘,屬古代戰略要地,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為保護好這一歷史瑰寶,2007年,在梅景田的帶領下,石峽村村民組建了長城保護協會,如今全村80%的村民,都是長城保護志願者。

  這座由長城邊上重要城堡——石峽峪堡發展而來的村莊,從村名到建築,隨處可見石頭的印記。勤勞智慧的村民,借地理優勢,創造了獨特的民俗文化。

  村居改造的民宿餐廳裏,坐滿了遊客。石頭燒得滾燙,一碗蛋液倒入,“嗞啦嗞啦”煎得金黃,十來雙筷子一起下,三四個回合就又只剩一盤石頭。還有石烹芋頭、石烹豆腐……屋裏香氣升騰。

  吃飽了,就去小院裏體驗剪紙、葫蘆雕刻等非遺民俗。村中隨處可見長城文化宣傳展板,遇到村民,還能聽一段古井傳説、烏龜石傳説的故事。

  “紅岩,丁香花開了,上山不?”剛吃過飯,梅景田老漢就又溜達著“路過”劉紅岩家。

  “上啊,走!”劉紅岩麻利地套上橙色馬甲、背起雙肩包,舅甥倆朝著上山的方向走去。

  河北承德花樓溝村

  “鏡頭下,長城更壯美多姿”

  本報記者 黃 超

  清早,河北承德灤平縣,金山嶺長城迎來一場半程馬拉松。拉伸、放鬆,選手做著熱身。此時,陽光越來越亮,長城披上了金色。

  發令槍響,大家衝出起跑線,經馬道、入券門、穿城臺,用腳步丈量長城。

  “笑一個”“加油”,沿途有幾名扛相機的,把鏡頭對準選手。快門聲,此起彼伏。

  浩浩蕩蕩的隊伍過去,他們連忙翻看照片,“表情抓得好”“背景大氣”……原來,這是花樓溝村的村民。

  花樓溝,長城腳下的攝影村。一手農具,一手相機,長城情緣印在了農民攝影愛好者的照片裏。

  最近,村裏在黨群服務中心建成攝影展館,10多個展區、近200幅作品,觀眾慕名前來。長城巍峨、日出雲海、四季變換,一幅幅作品,讓腳步放慢。

  不經意間,人們發現,除了熟悉的山與墻,參賽的選手、賞花的遊客、研學的師生、展示非遺的傳承人……近來的作品畫面多了不少新元素。

  村民周萬萍感觸很深,以前,農家院、村道旁張貼過不少自己的得意之作,大多是城墻、風景。“現在的活動很豐富,各類人員往來,我們也打開了創作思路。”

  走進村民林強家的民宿,原木的回廊,大理石的天井……既有江南古韻,又有冀北氣韻。

  “金山嶺長城一帶,古代主要由南方士兵修築。所以,我借鑒了南方古建的形制,在原有基礎上做了翻新。”林強一邊説,一邊展示房間裏村民的攝影作品。

  在庭院中休憩,與長城對話,享受天井中的風和光。等到夏天,雨後便會出現雲海奇觀,猶如仙境。頭回客、回頭客,“生意怎麼會不火?”林強喜不自禁。

  人與花共舞,城與山交織,如今,對周萬萍等農民攝影愛好者來説,這類畫面駕輕就熟。人文題材,又闖入他們的鏡頭。

  二貴摔跤、黃旗武會……近年來,當地把周邊一批非遺項目搬到長城腳下展演。

  而當夜幕降臨,民間藝人開始“掄花”,這項國家級非遺有著300多年曆史。高潮時,鐵花四溢,一圈光環發出萬丈金光,引來陣陣歡呼。“咔嚓”“咔嚓”,伴隨著遊客手機閃光燈,周萬萍趕緊按下快門。

  花樓溝人與古老的長城呼吸相聞,眼裏愈發有神。村民們都説:“鏡頭下,長城更壯美多姿”——

  巡護長城多年的大姐,每天上萬步不怎麼大喘。“我也打算報名馬拉松、越野賽。自家門前跑一跑,也爭個名次”;

  研學師生來到廣場上,和村民一塊兒唱起《萬里長城永不倒》《我的中國心》,同一首歌,同一種愛國情;

  村民以前為攝影發燒友導遊導拍、提拿裝備,如今器材輕便,改為指引最佳機位、免費講解,民宿特色服務風生水起。

  長城不再是冰冷的磚石堆砌,而是這裡的驕傲。每個村舍、每片花海、每項技藝,都見證了人們的勤勞和智慧。

  甘肅嘉峪關村

  “望見長城,就到了家”

  本報記者 王錦濤

  甘肅嘉峪關關城下,立關城而環顧,關外野曠天低,關內田疇翠綠,村民寬敞的磚房和小樓,整齊地排列在柏油路兩側。

  生於關城下,長在長城邊,藺晶打小就聽父輩們反復講,“望見長城,就到了家。”村裏人説,自明朝建起關城後,就有了村。又説,村因長城而生,人靠長城而活。

  小時候,他見長輩們農事再忙,也要無比上心地巡護。長大成人後,南下幾千里,做了廚師長,在別人口中,他還是“長城下來的人”。

  在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藺晶遇到過一位華僑。當對方得知他來自嘉峪關時,一下來了興致,關城有多高、長城是啥樣……問題一個接一個。藺晶不無感慨,出門在外,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嘉峪關”。

  那年年底,藺晶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村子。看到高聳的城樓下,城墻的缺口撫平了、裂痕彌合了,這還是當年的“土墻”嗎?這是兒時對萬里長城的想像呀!

  父親告訴藺晶,他外出後沒多久,政府又啟動了一輪長城保護維修。村裏的老少爺們積極參與,牽著毛驢拉土、擔著桶子挑水,幹了兩年多,修“活”了先人們建起的長城。現在,每天都有外地人前來參觀,汽車多到數不過來。

  藺晶決定返鄉,開辦起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家、店一體。在外的經歷,開闊了藺晶的眼界,起手就是“餐飲+住宿”,8間客房乾淨亮堂。他丈量過,出家門左拐,走700余步,再右拐,走100余步,就到了關城。

  2013年後,藺晶的農家樂就成了“網紅店”,客人不絕。他將家裏的民宿改造升級,增加床位、安裝空調、提高檔次。“去年4月到10月,40間客房沒有一間房是空的。”説話間,藺晶的電話響了,遊客預訂了3間客房、一桌飯,中午1點左右到。

  長城雄姿再現,遊客越來越多,嘉峪關村80%的勞動力聚在了旅遊等産業,現有農家樂18家、農家旅館10家。2023年,嘉峪關村人均收入較2019年提高了8000多元,達到了2.8萬元。

  漫遊在嘉峪關村,一步走過600年。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內城、外城、甕城,城樓、垛墻、甬道,長城凝固了時間,藺晶也有了新身份——長城沿線三鎮的旅遊協會會長。

  5月20日,他趕了個時髦,牽著妻子的手從馬道上關城,兒子緊隨其後。藺晶説,妻子第一次來嘉峪關,他們就是這樣登上的關城。

  藺晶一邊走,一邊對兒子不停地説,説的是父輩們當年對他講的老“話”:村因長城而生,人靠長城而活……講到激動處,揮舞的雙手像在指揮一場交響樂。

  山西大同白羊口村

  “穿上這件紅馬甲,我自豪”

  本報記者 鄭洋洋

  “呦、呦……”幾聲吆喝,揮舞起鞭子,山西大同天鎮縣白羊口村的荒草地上,53歲的羊倌荊建東正驅趕羊群回家。牧羊犬也聽話地幫主人催促著羊群。

  太陽快要落山,金色的光輝灑在面前不遠處的長城上。

  作為明代“九邊重鎮”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城、堡、墩臺、敵樓在長城沿線密布。塞北原野上,綠意正蓬勃生長,山坡上下遍佈著杏樹與松柏,使夯土長城顯得更加雄壯醒目,像綿延在大地之上的一條黃色巨龍。

  和其他羊倌不同的是,荊建東身上那件大同長城保護志願者的紅馬甲,分外醒目。

  羊倌怎麼成了志願者?4年前的一個黃昏,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會長袁建琴停車向他打聽長城的情況。直到袁建琴問出那句:“你願意成為保護長城的志願者嗎?”荊建東才發現,這不是個遊客。

  與大同很多村莊一樣,白羊口村的人世代居住在這裡,不少人都是古代鎮守長城的軍戶後代,對長城充滿質樸的感情。從小,荊建東就和玩伴在村北的“土墻”邊一起玩耍、一起長大。

  懵懵懂懂中,荊建東接過了志願者的馬甲。放羊出去時穿著,村裏人笑著問他:“幹啥去啊,給多少錢?”“志願的,保護長城。”荊建東亮了亮後背的字。一個普通的羊倌,能做些什麼呢?荊建東原本放羊,會放縱羊群在土長城的坡上肆意奔跑,可現在卻挪到了長城南邊七八百米外的荒地放牧。“袁老師告訴我,國家很重視長城,我們也要參與,羊蹄子刨墻腳下的土,會破壞長城的。”

  去年,袁建琴來找他,帶給他一摞宣傳單,告訴他:“這是咱大同新出臺的長城保護條例,禁止破壞長城。”他見了認識的羊倌和村民,就會宣傳。

  後來長城一號旅遊公路開通,漂亮的公路從村前穿過,把附近的長城和村莊都串連起來了,開車過來的外地遊客越來越多。村裏的路變寬了,還有了農家樂。“這些人,都是衝著看長城來的,不保護好咱的長城,咱們村的日子不會這麼好!”

  每到假期,遊客多的時候,荊建東總會在放羊的空余時去長城下多轉轉。提醒遊客不要攀爬,撿拾周邊的垃圾,順便推薦附近的好風景。荊建東常在村裏和村民們聊天,陸續動員了五六個村民,和他一樣穿上了紅馬甲。“在我們志願者的微信群裏,不少附近村的人也加入了進來。”

  “現在,像荊建東一樣的羊倌志願者有60多人,我們大同市的長城保護志願者也已經有上千人了。”袁建琴説。

  荊建東覺得,隨著國家對長城保護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志願工作也越來越有底氣,“穿上這件紅馬甲,我自豪!”

  遼寧葫蘆島西溝村

  “長城的故事家家講”

  本報記者 胡婧怡

  遙望雲山,層巒疊嶂。位於遼寧葫蘆島綏中縣永安堡鄉西溝村的錐子山,是明代薊鎮長城和遼東鎮長城的交會處。

  一入西溝村,一棵樹齡上百年的大柳樹枝條隨風擺動,83歲的村民王殿滿與老伴在樹下陪重孫女玩耍,正有遊客前來問路。

  “從這往東走是小河口段,往西走是西溝段,小河口段車能開到長城根,可以少走些路。”對於長城,王殿滿瞭如指掌:“在西溝村,長城的故事家家講。”

  錐子山長城全長22455米,始建於明朝初期,長城由城墻、敵臺、墻臺、烽火臺、關城等幾部分組成。西溝村的許多村民,自明代祖先隨戚繼光征戰到此、戍守邊界,之後便世代生活在這裡。

  村民王殿滿做過生産隊隊長,當過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種玉米、高粱,建石場、磚窯。“老祖宗在建長城時,就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勤勞和智慧,現在仍然可以在長城周邊找到屯田開墾、開辦石場或磚窯的遺跡。”王殿滿感慨地説,“為了讓長城穩固,用作長城地基的條石重達上千斤,把它運到山上去,這得是什麼樣的精神!”

  73歲的村民魏忠起,2003年就開始做長城保護員,爬起山來比年輕人還快。他的日常巡護工作主要包括檢查長城狀態、防止遊客人為破壞、撿拾沿路垃圾等。遇到問路的遊客,也願意邊帶路邊做講解:每段長城有幾個敵臺、烽火臺,哪個點的位置最高、城墻的走勢最險。

  站在小河口段長城1號敵臺內,魏忠起指著窗口和門口處不易被注意到的幾個小孔介紹:“過去敵臺都是有門窗的,這幾處小孔就是安裝門軸和窗軸的位置,這些都是小時候我家老爺子告訴我的。”

  “敵臺的石砌門楣上雕刻著的花卉圖案,如今依然能在西溝村民居的墻上找到類似的裝飾元素……”

  在村裏,有關長城的故事,就這樣祖祖輩輩,口耳相傳。

  57歲的西溝村黨支部書記葉德紅,曾跨越千里前往浙江義烏義亭鎮葉前村參與“義烏兵”後裔尋根活動。

  “在葉家祠堂,我看到家譜上記載著,老祖宗有3個侄子和1個兒子,這與我們家中老輩説的帶著4個兒子來修長城的故事基本對照上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葉德紅仍難掩興奮,“跨越400多年,我們因長城而相聚。雖然口音早已發生了變化,但兩地人都感覺格外親切。”

  “這次見面後,我們經常聯繫。西溝村有山、有水、有旅遊資源,希望能把義烏的投資項目、先進經驗引進來,讓長城成為連接兩地共同發展的紐帶,我覺得這是長城所賦予我們的新時代的意義。”葉德紅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