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文化中國行|端午時節話端午
2024-06-10 20:42:02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時維五月兮,節屆端陽……競渡龍舟兮,吊古忠良……”五月五,端午節,在屈原誕生地——湖北省秭歸縣,傳承400餘年的三閭騷壇詩社近百位詩友舉行端午詩會,共同吟誦詩社名作。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關於端午節起源,影響最廣泛的是紀念屈原説。”武漢大學特聘研究員、秭歸民俗文化專家鄭承志説。

文化中國行|端午時節話端午

  2024年5月1日在湖北省秭歸縣拍攝的屈原祠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戰國時期楚國政治家屈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所作的《離騷》至今廣為傳誦。在楚國,屈原一度得到重用,但因政見不合,遭到排擠,最終被流放。

  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郢。相傳,聽聞這個消息,屈原于五月初五在絕望中抱石自沉于汨羅江。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江邊憑吊。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並拋灑飯糰食物防止魚蝦啃食他的身體。以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舉行盛大的活動來紀念他,並逐漸形成了龍舟競渡、包粽子等習俗。

  “關於端午節起源,除了紀念屈原的説法,民間還有憑吊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説法,也有‘辟邪説’‘祭龍説’。”鄭承志説,在屈原誕生地和投江區域,端午習俗主要是紀念屈原;在江浙一帶,以紀念助吳伐楚、後因吳國政治鬥爭被賜死的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為主;在浙江紹興,也有紀念入江救父的東漢孝女曹娥的説法;而在山西、河北一帶,人們則緬懷追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不求功名利祿的春秋時期晉國賢人介子推。

文化中國行|端午時節話端午

  2024年6月9日,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濱湖社區群眾一起包粽子。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端午節紀念人物的説法各有不同,但都蘊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屈原代表愛國情懷,伍子胥、介子推和曹娥代表忠孝,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陳華文説。

  至於“祭龍説”,是指端午節來源於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的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而“辟邪説”,指端午節正值仲夏,在古人的觀念中,五月是“毒月”,毒蛇、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五毒”漸漸復蘇傷人,相當一部分端午民俗與避疫有關。現在看來,這一解釋也是最接近端午節的原初意義,後來逐漸與紀念人物融合在一起。

  據文獻記載,端午節的最初形成時間是戰國時期,歷經2500多年,如今逐漸發展為龍舟競渡、吃粽子、挂菖蒲艾葉、飲雄黃酒、做香囊等習俗。

  “端午比年大,一個端午三次過。”在秭歸,端午節過得比春節更隆重——五月初五“頭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頭端午”以祭祀屈原為主,“大端午”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末端午”則舉行放河燈、送瘟船等民俗活動。

文化中國行|端午時節話端午

  湖北省秭歸縣舉行龍舟訓練迎端午(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鄭家裕攝)

  樓臺亭榭精心扎制,雕梁畫棟工藝精緻、氣勢宏偉……在黃石市,民眾每年自發舉辦一項有著千餘年歷史的文化活動——以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為主題的神舟會。持續月余的活動豐富多彩,祈求神舟帶走疾病、帶走瘟疫、帶走災難,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祭伍子,迎水仙”。在江蘇省蘇州市,每年都要在江河劃龍舟。龍舟開賽之前,各支隊伍都要拜祭伍子胥,並邀請有名望的人士“點龍眼”。龍舟競賽結束,還要舉辦送神儀式,稱作“拔龍頭”。

  2009年,“中國端午節”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由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北省黃石市“西塞神舟會”、湖南省汨羅市“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和江蘇省蘇州市“蘇州端午習俗”組成。這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

  “世易時移,歷久彌新。如今傳承千年的中國端午節,逐漸成了世界的節日。”鄭承志説,劃龍舟、包粽子等端午習俗漂洋過海,在東南亞甚至歐美受到熱捧,以熱愛祖國、家庭,崇尚健康浪漫為主要內容的端午文化,構築起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同時,也正在得到世界的認同。

  記者:李思遠、馮源、喻珮

  編輯:賈真、劉梓桐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