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
2024-06-23 08:01:40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青海、寧夏考察紀實

  火車在宏闊的黃土高原上疾馳。它穿過山峁,同江河擦肩,駛過沉澱了厚重歷史與璀璨文明的黃土地。

  在延安出席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之後,習近平總書記馬不停蹄來到青海、寧夏。這次來西北,一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貫穿始終。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此刻,正是在共同開拓、耕耘、奮鬥的土地上,去思考民族關係、民族工作,去探尋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矢志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

  調研時間的選擇也頗具深意: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75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接續發展。五十六個民族如何在多元中鑄就一體、在一體中百花齊放?調研,給出了答案。

  下個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將啟。如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凝聚民族團結進步的力量?調研,給出了指引。

  青海和寧夏同屬西部。就在兩個月前,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召開。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調研進一步指明瞭方向。

  學校、古剎、社區,察情、問計、明理,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五十六個民族,無論是這個民族還是那個民族,我們都是同一個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家庭。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好。團結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協  作

  “堅持全國一盤棋”

  6月18日,到西寧第一站,總書記就來到果洛西寧民族中學。

  果洛,地處青海東南部,海拔高、氣候惡劣、環境艱苦。上海投資,為果洛在西寧援建了一所寄宿制中學。

  從199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拉開帷幕,到新時代升級為東西部協作;從給錢給物,到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協作格局,資金流、資源流、技術流、人才流向西部奔涌。就拿青海來説,“黨中央部署北京等6省市、清華大學等23所高校對口援青,其中教育援青實現了各學段、各地區、人才資金項目全覆蓋”。

  習近平總書記是親歷者、推動者。就在前不久,總書記還給四川省南充市之江小學學生寫了回信,那正是他在浙江工作時關心推動的對口幫扶學校。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校長常途來自上海。食堂、宿舍、教室,學生構成、課程設置、體育鍛鍊,他將這裡的情況詳細介紹給總書記。

  一進食堂,飯菜飄香。習近平總書記走到菜譜前,細看菜價。

  “葷菜不超過6塊錢,素菜3塊錢以內。保證10塊錢就能吃好,每個月還有生活補助。”

  聽了介紹,總書記叮囑道:“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首先是原料採購,一定要是合格的、沒有問題、安全的。然後儲藏的過程、製作的過程都要注意衛生。在這個基礎上飯菜可口,讓孩子們吃得營養健康。”

  宿舍窗明几淨,房間裏還有洗手間。隔壁盥洗室內,洗衣機、吹風機也一應俱全。總書記關切地問:“冬天都有熱水嗎?”

  “全天候供應熱水,保證孩子們的洗漱。”

  教學樓內書聲琅琅。走廊上挂著書法作品,筆墨或遒勁或娟秀,有的略顯稚嫩。總書記放慢了腳步端詳。

  高一(1)班的孩子正上思政課,主題是“新時代、新家鄉”。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國家觀、民族觀,要從第一顆扣子扣起。

  “我的家鄉在果洛州班瑪縣。”起身説話的女孩名叫尼東拉毛。她舉起一幅畫作,雲端下如詩如畫,“以前去放牧的時候要緊跟在牛群後面,牛丟了要滿山去找。從騎馬放牧,到後來騎摩托車放牧,再到現在有的人家用上了無人機放牧,我的家鄉更現代化了。”

  “家裏這些電器都有吧?”習近平總書記指著畫作問。“有!洗衣機、電視機,樣樣齊全。”

  “家裏有多少頭牦牛?”“五六十頭。在牧區人家裏算是個中等規模。”

  “你們會騎馬嗎?”聽了這麼一問,同學們都笑著回答:“會!”

  總書記親切地説:“從牧區來到這裡,生活習慣會有一些改變,但你們的人生會有更多的機會。”

  高個頭的男孩楊頂站起身來:“習爺爺好,我的家鄉是果洛州久治縣。以前因為交通運輸條件差、冷藏技術差,牛羊肉不容易保存。現在,日子大變樣……”

  廣袤中國的滄桑巨變,發生在每一個山腳、每一條河流、每一戶人家。

  把目光望向歷史,能更深切感受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天翻地覆的改變。“思政課講近代史嗎?”總書記詢問。

  師生們爭相回答:“講過!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南湖紅船……”

  習近平總書記頷首讚許:“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講好中國共産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

  離開教室時,總書記注意到坐在第一排的“小眼鏡”。

  “眼鏡有多少度?”

  “一個350度,一個300度。”

  “你們班戴眼鏡的多了一點。孩子們要注意保護好眼睛,加強體育鍛鍊。”

  廣場上,人山人海。師生們簇擁著總書記,如高原正午的陽光般熱情。

  “堅持全國一盤棋,相互幫助,特別是沿海地區要幫助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要幫助欠發達地區,都要找準角色。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教育對口幫扶,要把孩子們培養好,這有深遠的意義。”

  此情此景,有的孩子聽著就落下淚來。總書記親切地望著師生們:

  “要珍惜這樣的好條件。要立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努力為自己贏得人生出彩的機會。”

  19日下午抵達寧夏。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就關切詢問了閩寧鎮的近況。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牽頭負責閩寧協作對口幫扶。從“幹沙灘”到“金沙灘”,從“移民吊莊”建閩寧村到發展振興成為閩寧鎮,20多年過去了,總書記一直掛念著那裏的鄉親們。

  “真正觸動我對扶貧下那麼大的決心,除了自己的經歷,就是看了西海固。”

  “聽説現在建設得很好,也有了特色産業。過去這麼艱苦的一個地方,變成了出葡萄美酒的地方,令人感慨和欣慰啊!”

  古  剎

  “弘揚愛國愛教優良傳統”

  青海,聯藏絡疆,鄰甘通川。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融、民族溝通交流的要道。

  西寧,地處壯美的達坂山和拉脊山之間。聆聽過唐蕃古道上的駝鈴聲,見證過歷史風雲的宏覺寺,就坐落在古城西寧的城中區。

  寺前院落,宏覺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噶爾哇·阿旺桑波敬獻哈達,僧人們提香爐、持寶傘,迎接習近平總書記。

  宏覺寺這座千年古剎,在增進歷代中央政府與藏傳佛教聯繫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也見證了我們黨的老一輩革命家關心推動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光輝歷史。

  歷經滄桑,弦歌不輟。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常設于宏覺寺的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展陳。

  “要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把新時代黨的統戰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做得更好。”

  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一座古寺映照出歷史演進和變遷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出新貢獻。”

  走出大殿,僧人們捧著哈達,歡送總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包括廣大信教群眾團結奮鬥。希望青海藏傳佛教界弘揚愛國愛教優良傳統,促進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和睦,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位於果洛腹地達日縣的查朗寺。

  查朗寺,見證了五星紅旗升起後果洛草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承載著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黨的擁戴之情。70多年來,查朗寺始終弘揚光榮傳統,把愛國愛教作為立寺之本。

  “這對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還是有啟發意義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理論和方針政策,加強對宗教界思想政治引領。”

  家  園

  “社會治理的重心應該放在基層”

  社區,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多民族聚居的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

  70多年來,各民族聯繫的廣度、深度前所未有,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佈格局不斷深化。互嵌式的社會結構下,如何有序運行、和睦相處?百姓日子過得怎麼樣?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便民服務廳、社區衛生站、愛心超市,二樓的“才藝堂”、舞蹈室,總書記挨個屋子看。

  便民服務廳內,社區工作人員緊忙活。有的做社保,有的溝通婦聯的事,有的正處理老兵熱線,有的剛入戶家訪回來。

  老家在哪,學什麼專業,在社區幹了多久,收入怎麼樣,屬於什麼用工性質,下一步有什麼打算……習近平總書記問得格外細。

  “現在社區工作,和過去比怎麼樣?”

  “中央發了減負文件之後,社區填報的表格少了,工作更聚焦了。”

  “社會治理的重心應該放在基層,城市裏社區為老百姓服務最直接。”總書記親切地説,“一個社區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看到社區的隊伍比較穩定,工作熱情很高,我還是比較放心的。社區黨組織是黨聯繫基層群眾的神經末梢。社區黨組織建好建強了,社區工作就有了主心骨。”

  “才藝堂”裏剪紙、刺繡、納鞋墊,舞蹈室裏的民族歌舞節奏歡快。一靜一動,勾勒了社區老年人的美好生活。

  “社區要總結經驗、創新思路,把為居民群眾的服務做深做細做到位,努力越做越好。讓退休居民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

  走在社區,陽光、綠道、樓房,處處是生機。漢、回、滿、蒙、藏等各族群眾在這裡和睦相處。

  居民趙守成,將總書記迎進家門。

  “這都是回族的食品吧?”習近平總書記指著客廳茶几問。

  “這是馓子,這是油香……”

  屋裏的氣氛很是輕鬆。

  從就業到收入,從醫保到教育,總書記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

  趙守成的孫子上五年級,一堆獎狀裏最耀眼的是年級跑步第一名。總書記肯定道:“孩子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社區居民聽説總書記來了,都聚在了社區廣場上。

  總書記來到居民群眾中間,親切地向大家問好,現場氣氛格外熱烈。

  “民族團結非常重要,我們五十六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共同奮鬥,一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些年,山高路遠、嚴寒酷暑,習近平總書記一次又一次深入民族地區。

  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總書記盯緊了民族地區、民族群眾。2016年在寧夏考察,他曾“就地取材”比喻道:“就像六盤山是當年紅軍長征要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一樣,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

  征途漫漫,而今邁步從頭越。青海、寧夏這些地區的擔子仍然不輕。

  在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海45個縣市區,有42個脫貧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個任務要始終抓在手裏,決不能出現成規模的返貧。在鄉村振興任務中整體推動。”

  “安民可與為義”。做民族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格外強調為民情懷:“要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挂肚的問題。”

  去年12月的積石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進度,總書記一直放在心上。這次來,他叮囑要繼續做好積石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發  展

  “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給資源富集的民族地區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無限機遇。

  黨的二十大後,每到各地調研,習近平總書記都在謀劃部署中國式現代化的地方篇章怎麼去譜寫。把握戰略定位、結合本地特點,既展所長,又聚合力。

  這次對青海,總書記在彙報會上提出了四點要求,事關産業、生態、民生、民族,環環相扣、統籌兼顧。

  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是中國發展到今天面臨的一個大課題。對青海而言,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這裡浩蕩東去,哺育中華民族。三江源生態攸關民族安危。

  聽聞當地致力於“把青藏高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高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就是你們最大的貢獻。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這個‘中華水塔’守護好,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青海正著力培育現代化産業體系,清潔能源、鹽湖化工、生態旅遊、有機農畜、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特色優勢産業齊頭並進。亙古的高原,借風光之勢,將綠電外送範圍拓展到15個省份。

  彙報會上,總書記進一步明確青海産業“四地”建設方向:“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

  2016年到青海考察時,他專程去了趟鹽湖,提出明確要求。這一次,當地負責同志彙報了新進展,依託儲量居全國第一的鹽湖鉀、鎂、鋰資源,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産業發展,全國鉀肥77%是青海提供的。

  總書記強調:“要著眼全國發展大局,充分考慮青海獨特的資源稟賦。”“不是什麼都能做的,要有選擇性地有所作為。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基礎。

  來寧夏調研,距離上一次正好4年。年年都有新的成績單。

  自治區負責同志介紹了去年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4%”。總書記問道:“主要的增長點是什麼?”

  “新材料、新能源佔大頭。煤制油産量居全國首位,煤制烯烴産能佔全國1/5;新材料連續3年實現30%以上增長。還建成我國西部算力和互聯網交換‘雙中心’。”

  寧夏葡萄酒“暢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近平總書記詢問:“出口多還是內銷多?”

  “內銷多,國內市場為主,也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總書記勉勵他們説:“要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在競爭中持續發展。品牌塑造需要久久為功。一定不要有浮躁心理,腳踏實地去積累,酒好不怕巷子深。”

  地處黃河“幾字彎”,鎏金的九曲黃河給寧夏澆灌出千里沃野,這裡卻同時也遭遇著缺水難題。

  區裏提起“與同處黃河流域的四川阿壩簽訂跨省區水權交易”,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事饒有興致,鼓勵他們積極探索、規範推進。

  “黃河寧夏段水質連續保持Ⅱ類進出,這個不容易,保持了7年!”寧夏生態還比較脆弱,發展中既要謀民生之利,也要保護好生態。總書記語氣堅定:“生態保護永遠在路上,就像隔三差五要洗洗澡、掃掃地、擦擦桌子。生態保護哪能一勞永逸!”

  團結依靠人,發展依靠人。每到一地,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很關注黨員幹部的工作狀態,也會有的放矢地勉勵和提醒。

  全黨正在進行的這一次黨紀學習教育,離收官只有一個多月時間。“真抓實學、善始善終。”“安心工作、放手幹事。”習近平總書記言簡意賅指出:“要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引領形成正氣充盈的社會生態。任何時候都有手電筒照不到的地方。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大見成效,還要一以貫之、堅定不移抓下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