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對話磋商才是中歐化解貿易摩擦的正確之道
2024-06-24 21:44:0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胡君顏

  剛剛過去的週末,歐方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一事出現新動向。

  22日,中國商務部部長應約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視頻會談。雙方商定,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據歐洲媒體披露,中歐有關談判將於未來幾週在各層級展開。這一進展表明,中歐雙方都有意願通過對話磋商管控貿易爭端,避免其衝擊經貿合作大局。這也讓各利益攸關方暫時舒了一口氣。

  也是在這個週末,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對中國進行了訪問。外界普遍認為,哈貝克此行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當下的中歐經貿摩擦“降溫”。在同中方會面時,哈貝克表示,當前形勢下,加徵關稅是最糟糕的手段,將會陷入貿易摩擦升級的惡性循環,只有對話協商才是解決之道。這代表了歐洲內部理性派對歐方加徵關稅的反對態度,以及對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的清醒認知。

  近年來,歐方不斷挑起對華貿易爭端。僅2024年以來,歐方就密集出臺了31項對華貿易投資限制措施,導致中歐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以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為例,歐方從發起所謂反補貼調查,到宣佈擬加徵關稅,很多做法都違背了經濟規律與市場原則。

  比如,歐委會在沒有産業申請的情況下,以保護本土産業為由,自主發起針對中方的反補貼調查,缺乏證據的充分性和調查的正當性;歐方無視中國企業配合調查所提供的信息,人為捏造和誇大所謂“補貼”項目,違規裁定高額稅率,嚴重違背世貿組織開放、公平、非歧視原則和多邊合作精神。此外,據中國一些車企透露,歐方在反補貼調查中,索取中國電動汽車及電池企業生産經營、發展規劃、技術工藝、産品配方等大量敏感信息。這實際是在借調查之名,窺探企業技術內幕。

  透過上述行為,外界看得很清楚,歐方“維護公平競爭”的説辭根本站不住腳。歐方不過是以此為名破壞公平競爭,搞貿易保護主義打壓競爭對手,遏制中國新能源産業發展勢頭,阻滯中國産業升級。同時也給美國盟友一個交代。

  諷刺的是,歐方聲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為了“保護”歐洲汽車産業,但連日來歐洲政界和産業界的批評聲一浪高過一浪。德國數字化和交通部長福爾克·維辛指出,讓汽車變得更便宜的途徑應該是更多的競爭、開放的市場以及明顯改善的生産條件,而不是通過貿易戰和市場封鎖。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歐洲車企明確反對加徵關稅的做法,認為這將助長“保護主義、民族主義和孤立主義”。歐洲汽車産業界人士強調,對中國電動汽車設置高關稅壁壘,將損害歐洲消費者利益,破壞歐中汽車産業鏈供應鏈合作,也遲滯了歐盟綠色低碳轉型。顯而易見,歐方加徵關稅並不符合歐洲整體利益。

  歐洲輿論分析稱,歐盟內部的反對聲浪以及歐方對中方經貿反制措施的忌憚,促使歐方一些人回歸理性。他們意識到,一旦加徵關稅,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願意嘗試用談判解決問題。

  根據歐盟委員會制定的“時間表”,歐方擬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而關稅是否全面生效,則要等到今年11月歐盟反補貼調查結束後確定。事實上,留給中歐談判磋商解決問題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保護主義保護不了競爭力。中國新能源産業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發展起來的,不是“補貼”出來的,更不是什麼不公平競爭。中方不願看到中歐貿易摩擦升級,願意通過對話協商,照顧彼此合理關切,用理性和專業的方式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中方也希望歐方不要被意識形態思維和短期利益左右,與中方相向而行,通過對話磋商談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符合雙方利益的結果來。正如德國經濟學家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指出,“歐洲和中國展開闔作才能使雙方相互受益”。

  (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