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4-06-26 06:03:4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品質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先用“5個新”來總結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我國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國際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講話還深刻總結了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精闢論述了科技創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偉大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統闡明瞭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為做好新時代科技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叢斌:總書記這個報告對一些科學內容的描述非常精準。對我們今後的科研攻關、科學管理體制改革和科學家的自我修養、自我完善,不斷地釋放才華、釋放活力,在新質生産力發展當中真正起到決定的生産力要素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聚焦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增加高品質科技供給,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 李家洋:新質生産力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高品質生産力,能夠讓企業實現新的價值,同時有科技的創新,能夠引領新的産業和未來的方向和業態。同時,我覺得在現在科技強國建設當中,還需要新動能,這些新動能怎麼去創造出來,也要從科技當中來,所以我覺得總書記的講話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很強的邏輯力量在裏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 李家洋: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覺得是對我們國家發展的高度概括。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我覺得這又是向我們發出一個新征程、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動員令,也是吹響了一個衝鋒號,任務很艱巨,使命很光榮。

  在本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和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頒發獎章、證書,同他們熱情握手錶示祝賀。按照規定,每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不超過兩名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代表著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迄今為止,共有37位科學家被授予該獎項。我們先來認識今年其中一位獲獎者李德仁。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5月21日12時15分,由武漢大學團隊自主研製的“珞珈三號”科學試驗衛星02星搭載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李德仁是國際著名的攝影測量和遙感學家。85歲高齡的他至今還活躍在科研一線。1985年,46歲的李德仁博士畢業,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毅然歸國,回到母校武漢測繪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武漢大學任教,次年破格晉陞為教授。回國後,他接到一個重要而艱巨的測繪任務——在有地雷的地區為中國和某鄰國邊界測圖。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武漢大學教授 李德仁:爬到樹上去測量摔下來,之後我就在想能不能將來不用野外測量,最後我就想把測量的手段放到飛機上去,去代替野外測量。

  運用“GPS空中三角測量”技術,李德仁很快完成了無須地面控制點的邊界測圖任務。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通過機載GPS系統在減少人工野外測量工作的情況下為邊界測圖,也是追趕國際航空測量先進水準的一段奮鬥歷程。從青藏鐵路測量到汶川地震,從南水北調可行性分析到北京奧運會……在李德仁心中,始終堅信“科學是要為祖國服務的”。近幾年,他帶領團隊又提出了一個極為宏大的“東方慧眼”星座計劃。通過部署在天上的遙感衛星組網,計劃將實現5天覆蓋地球一次,到2030年,整個星座將在軌252顆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天地網絡互聯。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經過不懈努力,李德仁帶領團隊,將國産衛星遙感影像定位精度從300米提高到0.5米以內;研製了我國天-空-地3S集成的測繪遙感系統。從衛星數據85%依賴國外進口,到實現85%的自給率,再到向其他國家出口,我國測繪遙感技術一步步從落後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真正的“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武漢大學遙感技術學科連續多年排名世界第一。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另一位獲獎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此前他曾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半年多前,他還獲得了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巴克利獎,成為70年來首位中國籍獲獎者。此次獲獎,也使得61歲的薛其坤成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要想理解薛其坤獲得這麼多獎項的原因,就需要面對諸如量子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等專業詞彙。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 薛其坤:大家都知道,材料分為導電的金屬導體,還有不導電的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相當於在絕緣體上鍍了一層導體的金屬膜,介於兩者之間。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就是在具有磁性的拓撲絕緣體全新材料中,出現全新的科學效應。

  要想實驗成功,首先要找到合適的新材料。薛其坤帶領團隊分秒必爭,歷經4年時間,先後製備測量1000多個樣品,不但完成了材料製備,還破解一系列科學難題。在2012年底的一天,他們終於抓住了狐狸的尾巴。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 薛其坤:晚上10點35分的時候,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出來了。當我看到的時候,我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有兩個數據支撐,我們抓住了最重要的東西,歐姆電阻下降,就説明跡象有了。

  如今,薛其坤仍奮戰在科研第一線,帶領團隊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高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拓撲量子物態的應用等前沿科學問題持續攻關。從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的故事裏,我們感受到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 李家洋:今年的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首先從年齡結構上,一個是德高望重的80多歲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剛剛達到花甲之年的科學家,打破了過去的思維定式。希望不僅僅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終身成就,更希望能反映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國家科技獎設立的初衷,就是完全看科技貢獻、看創新。

  除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外,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還評選出4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6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39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並授予10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眾多獲獎者在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後,倍受鼓舞,表示要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再立新功。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 方忠:我心裏非常高興,非常激動,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夠獲得黨中央和國家的認可,更加堅定了要繼續開展基礎研究的決心。握手的時候,總書記還説了要繼續勇攀高峰,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大有可為,我覺得這是對整個科技創新的高度認可,同時也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焦點訪談丨志存高遠 矢志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 周欣:我覺得總書記重要講話特別高屋建瓴,特別是從我們要在原始創新上面發力,中國要多出一些原始創新的科技成果,同時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能力,這樣才能把我們從科技大國做成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為我們國家的中國夢而奮鬥。下一步,我們將會以總書記這次講話的精神為指引,搶佔下一個科技制高點。

  科技創新靠人才,科技強國需要有大批的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大批有報國之志和創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國家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們研究領域不盡相同,經歷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表彰他們就是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取得更多的成果,創造更多的業績,無愧時代,不負人民。

  編輯丨薛晨 沈公孚 銀建章

  攝像丨席鳴 楊帆 劉洪波 高忠 王揚 王忠仁 陳朋

  剪輯丨苗佳亮 周維 趙雲龍

  策劃丨余仁山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