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歐洲頭條丨從德國汽車産業看美式“對等”名義下的“無差別”反噬
2025-04-05 13:59:1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丁天怡

  美國政府日前宣佈對包括歐盟在內的大部分貿易夥伴加徵新一輪高額關稅。此次措施不僅波及面更廣,而且加徵幅度顯著,包括對所有進口商品統一加徵10%關稅,對歐盟商品額外加徵20%的懲罰性關稅。尤其對進口至美國市場的汽車加徵25%的關稅自4月3日正式生效,被德國視為對其出口支柱産業的“精準打擊”。

  在特朗普政府推出新一輪高額關稅後,德國各界反應尤其強烈,憂慮與批判並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關稅政策的規模與力度前所未有,超越了特朗普此前的任何貿易保護主義舉措。尤其是汽車、化工、制藥和機械製造等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行業,可能面臨嚴重衝擊。專家警告,這不僅會影響德國經濟,還可能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深遠影響。

  特朗普政策不是“美國優先”

  而是“美國孤立”

  作為全球主要的汽車製造國之一,德國的汽車産業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德國汽車企業的重要出口目的地。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在4月3日發表的聲明中批評稱,美國對汽車行業徵收25%的額外關稅是對全球供應鏈的嚴重打擊,可能對德國汽車企業及其在美投資帶來不確定性。她直言:“特朗普的政策不是‘美國優先’,而是‘美國孤立’。這種保護主義做法只會帶來更多輸家,最終受影響的將是美國消費者、企業乃至全球經濟。”

歐洲頭條丨從德國汽車産業看美式“對等”名義下的“無差別”反噬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4月3日發表的聲明截圖

  業界專家指出,此舉不僅衝擊汽車製造商本身,還將波及整個供應鏈,給包括機械製造、電子元件等在內的相關行業帶來嚴重影響。新政策尤其針對核心零部件徵收高額關稅,進一步增加了整車製造成本。這不僅僅是關稅問題,更意味著全球市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美國消費者也將不得不承擔更高的購車成本,最終難以有真正的贏家。

  德國汽車專家 托馬斯·凱福:德國汽車産業現在不僅面臨關稅問題,還存在技術問題,特別是在電動出行、網聯汽車和人工智能在生産中的應用方面。德國企業需要迎頭趕上。美國工業,尤其是汽車産業其實也不願意加徵關稅。關稅意味著財富損失,只會阻礙技術發展,適得其反。美國早晚會意識到這一點。

  德國輿論指出,全球汽車産業正處於電動化、智慧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技術革新和供應鏈重構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美國政府的最新關稅政策無疑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其全球戰略佈局。

  德國亞太商會協會董事總經理 阿爾穆特·羅斯納:目前德國汽車産業正遭受雙重打擊,一是技術,二是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以及如何應對新的貿易壁壘。德國企業尤其受到影響,因為作為出口國家,德國經濟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相信企業會開始轉向其他有貿易協定的市場。

  在此背景下,德國汽車製造商紛紛尋求風險對衝路徑,正加大本土及海外投資、優化供應鏈佈局,以降低貿易壁壘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致力於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

  德國企業負責人托格·布蘭登堡:眾所週知,徵收關稅,相互施加懲罰性關稅從來不會帶來長期的積極效果。但德國的中型企業有能力應對這種突發情況,例如,部分在美國設廠的德國企業可能會更多地從當地採購,還有企業正尋求拓展新市場,比如轉向新興經濟體。

  面對貿易壁壘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全球汽車産業將如何調整戰略,成為當前行業關注的焦點。分析人士指出,技術創新和市場多元化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而各國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德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汽車企業如何應對挑戰,將直接影響全球産業格局的演變。

  關稅政策背後的

  地緣政治考量

  德國輿論坦言,美國政府新一輪的關稅已不再是單純的經濟政策,而是地緣政治博弈的延伸,其針對性、破壞性和長期性超出以往所有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背後隱藏的地緣政治意圖才是更為深遠的影響所在。

  專家分析指出,此輪貿易政策的動機並非僅僅為了糾正貿易逆差,而是特朗普式極限施壓談判策略的延續。通過製造對抗與不確定性,美國試圖在未來博弈中掌握主動權,從而在全球經濟治理中重新塑造主導地位。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 米夏埃爾·舒曼:這實際上正符合特朗普如今廣為人知的談判模式,即先以強硬姿態確立最大談判籌碼,然後再看自己能從中獲取多少好處,同時保留極高的靈活性,以便在必要時迅速轉向。這種策略確實能帶來即時利益。不容否認,美國短期內定然會獲得優勢。但從中期來看,這種策略存在重大隱患,特別是對經濟和企業的投資規劃週期而言。因為企業需要的是確定性和穩定性,而非反復無常。我認為,美國政府的現行政策正在破壞這種穩定性。最終,企業和經濟體都將轉向那些仍能提供安全和穩定的地區。

  德國工業聯合會在4月3日發表的聲明中稱,美國新關稅是“對全球貿易體系、自由貿易和供應鏈的前所未有的攻擊”,不僅會導致商品成本上漲、企業投資推遲,還可能引發供應鏈結構性斷裂。

歐洲頭條丨從德國汽車産業看美式“對等”名義下的“無差別”反噬

△德國工業聯合會4月3日發佈的聲明截圖

  在當地時間3月31日至4月4日舉辦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總理朔爾茨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提出明確批評稱,面對關稅壁壘,歐洲的應對方式應當是加強自由貿易、提升競爭力,而非陷入保護主義的惡性循環。他強調,德國和整個歐盟都不會被動接受不公平的貿易規則,必要時將採取反制措施:“我們的答案必須是——更多自由貿易、更強競爭力和更高的技術自主權。”

  德國工業聯合會也呼籲,歐盟必須保持團結、採取統一立場,運用自身工具果斷反擊,同時保持談判的靈活性,並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加強合作,避免歐洲經濟成為地緣政治的棋子,在大國博弈中淪為“犧牲品”。

  歐洲經濟承壓

  反噬效應或令美國嚴重自殘

  根據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4月3日發佈的初步測算,美國的新關稅政策可能導致德國今年的國內生産總值下降0.3%。汽車和機械製造等關鍵行業將受到尤為嚴重的影響。該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警告稱:“由於德國經濟已經停滯,美國的新關稅可能會使德國的經濟增長跌破零。”

歐洲頭條丨從德國汽車産業看美式“對等”名義下的“無差別”反噬

△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4月3日發佈的報告截圖

  除了歐洲,美國的新關稅政策還可能影響全球貿易格局。德國業內人士坦言,特朗普政府正試圖通過高關稅手段重塑國際經濟秩序,但這一做法可能適得其反,不僅傷害出口依賴型經濟體,也可能反噬美國自身經濟。

  德國工程院院士 厄梅爾·薩欣·加尼尤蘇福格魯:把關稅政策的想法落實往往很快,但必須全面評估其影響。對進口産品加徵關稅,最終買單的要麼是消費者,要麼是企業。關稅並不會真正惠及本國人民,人們遲早會意識到這一點,美國也會發現。明明是想朝別人拋出一塊巨石,但結果卻是砸到自己腳上,損害了自己的民眾。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在最新報告中進一步揭示了美國關稅政策對本土經濟的潛在效應:儘管短期內關稅可能會刺激美國國內製造業的競爭力,但長期來看,這一輪關稅措施可能引發全球貿易鏈的重組,加劇經濟不確定性。關稅壁壘的提高將導致貿易流向重新調整,歐盟市場可能會面臨更多外部商品的競爭壓力,而美國消費者則需要為進口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另外,特朗普政府一再製造不確定性的策略還會削弱全球企業對美國市場的信心,影響未來投資決策。

  多位德國專家認為,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曾將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而這次的措施更具攻擊性,顯示出美國對歐洲經濟的直接打壓。這意味著受影響國家不能指望短期談判可以解決問題,而需要為長期經濟摩擦做好準備。

  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 米夏埃爾·舒曼:這無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升級,其影響將十分深遠,甚至可能更加劇烈,取決於各方的反應。毫無疑問,這首先會損害歐盟,特別是損害德國經濟。試圖通過這些措施和關稅來解決的貿易逆差問題,究其原因,可能更多地可以歸結于美國自身政策的失誤。但無論如何,不斷升級對抗,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會讓雙方都成為輸家。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4月3日的模擬測算顯示,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主要傷害美國經濟:新關稅措施可能在一年內使美國經濟産出下降近1.7%,國內價格上漲超過7%,出口下降近20%。如果受影響國家採取反制措施,美國的價格漲幅或將減少,但出口降幅可能更大,使其經濟受損程度超過幾乎所有其他國家。其中,美國消費者需承擔更高的物價不僅源於進口終端商品關稅上調,還因為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推動本土生産成本攀升。而且,在競爭減少的情況下,美國國內生産商也可能借機提價,從而加劇通脹壓力,進一步侵蝕家庭購買力。

歐洲頭條丨從德國汽車産業看美式“對等”名義下的“無差別”反噬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4月3日發佈的報告截圖

  相較之下,德國和歐盟雖然也將面臨一定經濟損失,但影響相對可控。預計德國經濟産出下降約0.3%,歐盟整體下降0.2%。但全球範圍內的影響更廣泛:全球産出可能減少0.8%,貿易總量縮減近6%。而價格走勢也將分化:德國和歐盟物價預計下降約1%,美國則因通脹壓力走高而處於相對不利位置。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主任朱利安·欣茨總結道:“我們正在見證美國向保護主義的進一步轉向。但與此同時,全球仍有近200個國家在現有自由貿易規則下繼續進行貿易往來。”

  一場“對等”名義下的

  全球經貿博弈

  從國際視角看,美國此次關稅行動不僅針對某個特定行業,而是對全球供應鏈的一次全面衝擊。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任何貿易壁壘的增加都可能成為壓垮市場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與此同時,歐洲市場也面臨連鎖反應。隨著美國市場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全球商品可能加速向歐洲市場轉移,導致價格競爭加劇,衝擊本地企業。德國出口商不得不尋找新市場來彌補美國市場的損失,而這一過程將極大增加未來的不確定性。

  全球供應鏈本已因地緣衝突而趨於緊張,如今更是面臨系統性衝擊。分析人士指出,這不僅僅是一次短期的貿易衝突,更是全球經貿體系正經歷的深層結構性調整。在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下,美國正逐步脫離全球市場體系,這給歐盟提出了新的戰略難題:在日益分裂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如何堅持開放市場、守住多邊主義的價值觀,同時避免在經濟上淪為被動應對者。

  面對全球貿易環境的重大變化,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正在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並考慮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可能的關稅報復、貿易協定調整等。但正如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協會主席米夏埃爾·舒曼所説:“我們需要的不是情緒化的報復,而是清醒、有戰略性的調整。”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