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遇見”人工智能(AI),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對科學來説,人工智能不是一次工具的革命,而是一次科學革命的工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而AI4S(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是驅動‘第一生産力’發展的動力”“人工智能會越來越多地被用於重大科學突破,生成式AI還可以幫助發現以往發現不了的事物”……
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專委會於今年2月主辦的“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計算機科學欽定教授溫迪·霍爾等專家學者,作出了這些回答。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正以數據為驅動、以模型為載體,引發一場從科研範式、科研方法到應用場景的系統性變革。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相繼頒發給在人工智能與基礎科學交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科學家。有分析認為,這標誌著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正逐漸得到認可。
在業界看來,AI4S不僅代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應用,更逐漸成為推動人工智能自身核心能力升級、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關鍵驅動力。
當前,智慧鴻溝與數字鴻溝疊加制約普惠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伴生諸多風險,且人工智能與各學科的融合程度尚淺……種種挑戰,使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的合作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
如何應對此類潛在風險?在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的相關活動上,專家學者就促進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提出了建議——
實現包容普惠的發展,即實現全球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共享,讓不同地區的科研人員都能參與“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的發展進程;實現融合創新的發展,即各方應探索人才聯合培養、學科共建等合作,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安全有序的發展,即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為目標,讓人工智能技術在符合科技倫理、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全面賦能科學研究。
在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領域,世界互聯網大會長期發揮著積極作用:
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如何借助人類文明應對人工智能這一“科技變數”,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議題;
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聚焦人工智能,將“擁抱以人為本、智慧向善的數字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確定為主題,著力探尋數字技術發展的未來趨勢;
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絲路發展論壇期間,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交流會更提出要持續健全治理機制,統籌發展和安全,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向著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等前沿科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將再一次成為大會核心關注點之一,並將設置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論壇。
如何抓住AI4S這一科技發展的歷史機遇,讓AI在一系列科研領域打破學科界限,加速科學研究進程?今年的烏鎮峰會,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