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1日,伊拉克迎來伊拉克戰爭後的第六次國民議會選舉。7700余名候選人角逐329個國民議會席位。據伊拉克總統府及總理媒體辦公室聲明,總統拉希德、總理蘇達尼已于當天早間在首都巴格達完成投票。此次選舉將決定伊拉克未來四年的政治格局,在不少候選人的競選宣言中,“重建”與“發展”成為熱門關鍵詞。
伊戰後的第六次國民議會選舉 民眾期待生活改善
這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的第六次國民議會選舉。本屆選舉候選人總數達7700余人,選民將通過投票選出329名國民議會議員。通常,選舉結果在投票結束後幾天內就能出爐。

半島電視臺網站截圖
儘管伊拉克戰爭結束多年,但民生問題突出,重建進程緩慢,貪腐、黨爭、治理缺失等系統性弊病仍難破解。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秦天認為,此次選舉民眾的訴求仍集中在經濟、政治、安全三方面:
經濟層面,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之後,其國內很多民生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至今也沒有完全恢復到戰前的狀態。伊拉克民眾希望選舉能帶來更好的經濟治理效果,以改善生活條件。
政治方面,伊拉克國民議會選舉往往伴隨較長的“組閣”進程。以2021年的選舉為例,儘管選舉之後很快有了結果,但是直到一年之後才選出新總理,然後才成功組建新的政府。伊拉克民眾希望選舉之後的政治進程能夠更順利、迅速。
安全方面,在兩年多巴以衝突外溢的背景下,伊拉克大體上保持了相對置身事外的狀態。伊拉克民眾也希望新政府能夠延續這種勢頭,讓伊拉克能維持相對安全的狀態。
如何擺脫外部干涉 創造安全環境仍存挑戰
擺脫外部干涉、尋求自主發展一直是伊拉克民眾的追求。但時至今日,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聯盟部隊仍以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為由駐留在伊拉克。伊拉克前武裝部隊總司令發言人哈拉伕本月初曾表示,美方背離協議有意延緩撤軍,旨在試圖繼續維持對伊拉克局勢的主導權。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秦天表示:
美軍的長期駐留使伊拉克在安全上缺乏自主權,不利於伊拉克的安全穩定。同時也激起了當地民眾的反美情緒,實際上是增加了伊拉克國內不安全、不穩定的因素。
美軍的長期駐留也不利於地區穩定,因為美國核心訴求是通過在伊拉克駐紮來遏制伊朗,這就使得伊朗和美國在伊拉克存在強烈的安全競爭。這種競爭關係對整個中東地區尤其是海灣地區,都是突出的不穩定因素。
在伊拉克人口中,庫爾德族約佔15%,伊拉克在北部也設有庫爾德自治區。今年5月,被土耳其列為“恐怖組織”的庫爾德工人黨正式宣佈解散,結束其持續超過40年的武裝鬥爭,10月底庫爾德工人黨宣佈,將撤出其在土耳其境內的全部武裝力量。此舉是否意味著未來伊拉克國內安全將有較大改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秦天分析認為:
庫爾德工人黨溫和化的傾向會給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的安全穩定帶來正向的效應。但也不排除一些負面的情況,因為其中一些激進的派別和武裝勢力,可能並不願意放棄武裝,有可能流竄到伊拉克的境內,繼續引起伊拉克和土耳其之間的糾紛。土耳其對伊拉克北部的軍事介入,有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伊拉克未來面臨的難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所副所長秦天:
從內政上來看,伊拉克需要建立一個高效專業的政府,提高自身的治理效能,為伊拉克的民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經濟方面,伊拉克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是全球非常重要的産油國和石油出口國。因此伊拉克實際上是擁有豐厚的石油收入。這些收入如何反哺民生,如何服務於伊拉克的發展而不是被浪費掉,或者是被權力腐敗侵吞掉。這些都是伊拉克面臨的重要發展課題。
在外交上,美國在伊拉克有駐軍,也意在維持其在中東的霸權。而伊朗是伊拉克的鄰國,與伊拉克也有文化宗教上的密切聯繫。如何在美國與伊朗之間保持比較好的平衡,對任何一屆伊拉克政府來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來源 | 總臺環球資訊
記者、編輯 | 遊佳
簽審| 楊卓英
監製 | 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