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在巴西貝倫正式拉開帷幕。當前美國再次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開倒車”,多家外媒關注中國在這一領域發揮的積極作用。
英國《金融時報》10日發表文章稱,許多專家認為,中國在推動全球工業脫碳進程方面具有優勢。
文章援引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副總幹事霍爾格·勒施的話表示,“中國將綠色技術視為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中國在氣候友好型技術、標準和供應鏈等方面的大規模擴張,減少了不必要的對外依賴,並鞏固了其在關鍵行業的全球影響力和市場地位。”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許多西方國家,氣候變化和産業政策已被政治化,造成監管環境的不確定性。在美國,隨著特朗普政府重新轉向化石燃料,其推翻了拜登政府時期的氣候政策。分析人士認為,相比之下,中國綠色轉型計劃出現政策逆轉的風險很小。
文章還注意到,中國政府近期宣佈,到202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的主要排放行業。
文章援引追蹤重工業和交通運輸脫碳的國際非營利組織“工業轉型加速器”(Industrial Transition Accelerator)的數據報道稱,中國目前有54個商業規模的清潔工業項目已投入運營或獲得融資,而美國為18個。僅2025年,全球已獲得融資的19個項目中,就有12個位於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同一天,美國耶魯大學環境學院期刊《耶魯環境360》發表了評論員伊莎貝爾·希爾頓的文章。文章指出,本週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原本是各國加大力度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的時刻,然而,美國正在阻撓進一步的氣候行動。與此同時,中國既是全球能源轉型中穩定可靠的合作夥伴,也是實現這一轉型所需技術的提供者。
《耶魯環境360》網站報道截圖
中國9月宣佈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提出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範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文章認為,這一目標表明瞭中國對多邊氣候行動的承諾,也進一步證明了中國的引領地位不容忽視。
《耶魯環境360》網站報道截圖
伊莎貝爾·希爾頓在文章中表示,中國相應地調整了政策和産業戰略,以支持減排。關鍵的是,中國通過投資于實現全球能源轉型所需的各種技術和供應鏈,實現了經濟升級。如果世界需要從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中國將成為相關産品和技術的提供者。
伊莎貝爾·希爾頓指出,中國目前生産了全球約80%的太陽能電池板和70%以上的電動汽車。通過補貼政策、效率提升和規模效應,中國已將太陽能電池板成本降低近90%,使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整體支出成本下降70%,從而為全球能源轉型降低了成本壁壘。
2023年太陽能電池、風力機艙和電池單元製造産能的佔比圖(來自《耶魯環境360》網站)
文章稱,中國還承諾幫助發展中國家推進能源轉型,並開始出口清潔技術、在海外建設清潔能源工廠。中國正通過推動低碳産品出口重塑全球産業格局,使全球低碳發展成為可能,併為能源匱乏的新興經濟體提供了另一種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