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
2022-03-02 09:36:50來源:甘肅日報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302091238

  高原生態旅遊藏寨碌曲尕秀村。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韋德佔

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302091247

  棲息在尕海濕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張勇

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302091251

  甘南藏原羚種群增加。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張勇

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302091254

  紅外線相機監測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 (甘南州生態環境局供圖)

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302091258

  冬日的卓尼縣車巴溝風光秀美。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韋德佔

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302091301

  合作市錄豆昂綠化基地。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李小龍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甘南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補給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整體納入國家生態主體功能區,全州97%以上的國土面積屬於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甘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在黃河、長江流域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維繫生物多樣性以及在維護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甘南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保護作為立州之本,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探索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且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綠色發展理念越發深入人心,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74萬甘南各族群眾正奮力書寫美麗中國的甘南篇章。

  一個共識更加凝聚:把綠色作為底色,發展才更有亮色

  近幾年,甘南州沒有新開發一座礦山;落實燃煤鍋爐改造治理等9項重點任務清單,淘汰整治燃煤鍋爐322台921.3蒸噸;有序推進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建立實施黃河流域623個入河排污口管理清單,採取“依法取締、截污納管、規範建設”等方式,完成318個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任務……

  近年來,縣市建成區各類施工場地“六個百分百”抑塵措施抽查合格率達到97%,城區所有施工工地揚塵污染在線監控率達到88%,576家餐飲業單位中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90%,高效油煙凈化設施安裝率達到92%,建成運行煤炭集中配送一級市場10個、二級配送網點54個,完成城鄉居民取暖小火爐、土炕清潔能源改造3萬餘戶,全州空氣品質綜合指數連續三年全省排名第一……

  2021年,甘南州接待國內外遊客2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增”與“減”之間,釋放出了綠水青山的生態紅利,折射出了綠色發展的巨大潛力。

  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的尕秀村,白雲輕撫著山川,草原環抱著村莊,牛肥馬壯人歡暢,村美民富飯飄香。説起如今的生活,村民拉毛加滿心歡喜:“過去放牧住帳篷的時候,哪想過能住上這麼漂亮的小院子!”

  “那時候,牛糞羊糞、垃圾隨處可見,私搭亂建不少,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拉毛加回憶。

  拉毛加説的“那時候”,就在6年前。

  2015年起,甘南州堅持以環境革命小切口推動經濟社會大變革,在全州範圍內開展了一場“政策上全鏈條、主體上全參與、空間上全覆蓋、時間上全天候、考核上全過程”的“環境革命”,實現了4.5萬平方公里全域無垃圾目標。“環境革命”擦亮了甘南的綠色底色,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廣大農牧村人畜混居的生産生活方式,提升了甘南的整體形象和氣質內涵,實現了由“經濟跟跑者”向“生態領跑者”的華麗轉身。

  2021年初,甘南啟動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膠、全域無污染、全域無公害的“五無甘南”創建行動,持續放大“環境革命”品牌效應,讓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邁出了搶佔生態文明制高點、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的堅實步伐。

  在“環境革命”“五無甘南”等工作的深入推進下,如今的尕秀村不僅成為甘南開發生態旅遊、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的“樣板村”,更成了聞名遐邇的高原生態旅遊藏寨。

  一種力量更加強勁:堅持綠色發展,構建生態文明新高地

  初春時節的卓尼縣仍然千里冰封,但在卓尼縣“兩山論”實踐創新基地生態修復綠化項目現場,工人們不畏嚴寒、搶抓工期,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

  卓尼縣位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為全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卓尼縣計劃投資近千萬元實施“兩山論”實踐創新基地生態修復綠化項目,項目包括卓尼縣奤面川生態修復綠化工程、卓尼縣老虎灣溝生態修復綠化工程。

  近年來,卓尼縣認真踐行“兩山”理論,下大力氣推動生態治理、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綠色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全部整改清零、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全面加強、生態産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

  合作市錄豆昂綠化基地,雲杉、圓柏等常綠喬木在皚皚白雪映襯下,顯得更加奇秀俊美。

  “這裡以前是一片撂荒地,2006年開始我們逐年綠化,馴化種植適應高寒氣候的花灌木,通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建成了這片錄豆昂綠化基地。”看著滿山的綠色,合作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蔡春龍頗感自豪與欣慰。

  如今,綠樹成蔭的錄豆昂,不僅成了各種鳥類的棲息地,也成為廣大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合作市以城區面山區域為中心,逐步向主要交通幹線公路兩側荒山延伸,大規模實施退耕還林、面山造林、造林補貼等生態工程。隨著一大批生態工程相繼實施,有效提高了合作市水源涵養補給能力,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增強了生態系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現了周邊區域小氣候,空氣品質連續5年全省第一,並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近年來,甘南州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草原植被覆蓋度由2010年的92%增加到97%,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23.33%增加到24.57%,沙化草原面積由2015年的80萬畝下降到63.12萬畝,中度以上退化草原由2015年的2486萬畝下降到1868萬畝,草原鼠害危害面積由2015年的847萬畝下降到605萬畝,生態環境總體持續向好。

  一種信念更加堅定:建設青藏高原綠色現代化先行示範區

  瑪曲草原一望無際,阿萬倉濕地波光粼粼,鳥鳴陣陣,奏出了絕妙的“交響曲”。

  源自巴顏喀拉山的黃河,在這裡拐了一個180度的大彎,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天下黃河第一彎”。蜿蜒流淌的黃河水,在這裡獲得了充分的滋養、補給。因此,瑪曲被譽為“黃河之腎”“中華水塔”。

  近年來,甘南州狠抓新一輪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濕地修復、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態工程項目,促進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隨著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草原生態系統修復、生態公益林建設、濕地保護等工程的實施,甘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正在逐年改善,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得以遏制。

  去年入冬以來,在碌曲縣尕海濕地越冬的大天鵝和眾多候鳥浴雪歡歌,翩翩起舞,成為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隨著生態持續向好,這兩年幾乎每年都有新物種出現,連續3年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活動蹤跡;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在此繁殖數量逐年增加。此外,我們還發現了鴛鴦、大天鵝、中華斑羚等珍稀動物,‘六不像’前段時間在尕海出現,我們還拍到了清晰的畫面。”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香毛吉激動地向記者展示手機上的視頻。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474平方公里,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建設的源頭和戰略要地之一。尕海濕地及其泥炭資源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涵水、養水、儲水、供水特別是儲存碳匯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意義,成為生物多樣性的聚集地。

  如今,尕海濕地生活著大天鵝、黑鸛、蒼鷺、斑頭雁、赤麻鴨、鹮嘴鷸等濕地動物86種,特別是水鳥種類達到63種,每年前來棲息和繁殖的鳥類約有3萬隻,成了鳥類的天堂。尕海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成效逐步顯現,濕地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降解有害物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原來部分退化的濕地得以恢復,生態效益明顯。

  “這裡簡直就是攝影師的天堂,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罕見水鳥,拍到了很多珍貴的作品,真是不虛此行了。”來自蘭州市的攝影愛好者郭晗説。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美麗鄉村各具特色,甘南處處展現著碧草連天、環境優美的生態之美。”攝影愛好者鬱斌深有感觸地説。

  這是越來越深刻的認識——良好生態環境正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和展現甘南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這是越來越堅定的信念——面向未來,甘南各族群眾正凝聚起綠色發展的強大共識和澎湃力量,努力打造“五無甘南”、著力創建“十有家園”,加快建設青藏高原綠色現代化先行示範區,用生態環境保護的甘南之舉、綠色發展的甘南之效,彰顯生態報國的甘南擔當。(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韋德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