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數字浙江     |      直觀中國      |      長三角      |       看浙裏        
浙有善育丨記者探訪杭州市兒童友好試點學校 從“一米高度”視角出發
2022-10-12 09:43:11來源:浙江新聞編輯:賈曉茹責編:趙銀平

浙有善育丨記者探訪杭州市兒童友好試點學校 從“一米高度”視角出發_fororder_5

  “我找到了8隻鳥!”下課鈴聲一響,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蘭苑校區的孩子們就來到教學樓二樓走廊的觀鳥瞭望點,拿起望遠鏡,認真地尋找藏在綠植中的鳥標本。為了鼓勵孩子們課間走出教室、放鬆眼睛,前不久,學校專門設立了這個特別的瞭望點。

  杭州市教育局日前發佈《杭州市兒童友好學校標準(指引)(試行)》(下稱“指引標準”),從制度、服務、權利、空間、環境等方面對兒童友好學校建設作了詳細規定,並初步選定37所試點學校,天杭實驗學校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門發佈《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我省杭州、寧波、溫州等地正在積極推進探索友好城市建設。“建設兒童友好學校,是全面助力杭州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舉措之一,同時也從兒童視角與需求出發,建設安全、舒適、宜學、智慧的校園。”杭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説,到2025年,杭州將建成兒童友好學校50所。

  從兒童的“一米高度”視角出發,兒童友好學校有哪些特點?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杭州部分試點學校。

  學會休閒,眺望遠方

  指引標準提到,要引導兒童學會休閒的方式,如眺望、散步、冥想等。不少校長、老師表示,這樣的提法很新鮮。

  為了讓孩子們多眺望遠方,天杭實驗學校的老師們想了不少辦法。除設立固定的觀鳥瞭望點外,各教室門口還設置主題各異的瞭望點,比如,數一數遠處的樓層有多高,找一找哪片葉子變黃了……國慶長假後返校,科學老師沈鋼還在操場上操控起機械鳥,飛來飛去的“鳥兒”引得不少學生圍觀。

  一到午休時間,杭州市學軍小學之江校區的餵養區就熱鬧起來。孩子們趴在河邊的欄杆上,一邊喂著四隻大白鵝,一邊聊天。教學樓之間的花園裏木棧道和涼亭也隨處可見孩子們散步、遊戲的身影。這裡今後將增設一些環境佈置,和旁邊的養殖園一起,打造成孩子們的休閒空間。

  尊重孩子的表達權

  指引標準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關注兒童權利。比如,涉及兒童權利的相關事項,要求學校採用“聽證會”“模擬政協”等方式聽取兒童意見;尊重孩子的表達權,如設置“意見箱”,收集兒童的建議與意見,並及時給予回應。

  在杭州市丹楓實驗小學,老師們經常能收到學生的各種想法和建議。501班班長徐宸澔去年向學校提出一個建議:教室裏的直飲水時好時壞,水溫不穩定,希望學校重視。很快,徐宸澔就收到後勤服務中心楊鋒老師的反饋,除了儘快維修教室的直飲水設備,教學樓的每條走廊還將新增兩台自動飲水機,兩個月後,完成全部整改。301班馮亮誠同學提出建議,希望學校增設烹飪相關的社團。課程中心老師研究後決定開設食育社團,並添置炒菜機器人等設備。

  兒童友好學校,也意味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在學軍小學之江校區,有3間特別的資源教室,專門提供給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使用。

  “慢慢來,不著急。”週一上午,來自紫金花特殊學校的任淑港老師正在給男生小吳(化名)上一對一感統訓練課程。小吳看到記者時,主動走過來和我們握手,任老師有些驚訝,“兩年來,孩子的進步確實很大。”在學軍小學校長張軍林看來,尊重特殊兒童的學習能力差異,並給予更多的幫助和引導,滿足他們成長、發展的需要,這也是兒童友好學校的應有之義。

  讓校園周邊環境更友好

  兒童友好學校建設,正在從校園內延伸到校園外。一條“通學路”,讓校園周邊環境更友好,同時給更多家庭帶來便利。所謂“通學路”,就是在居民小區和學校之間,專門劃出一條用於學生上下學的路,鋪設全線彩條、統一標識,全方位守護學生上下學安全。

  早上7時30分,丹楓實驗小學501班學生張莘婉背著顯眼的黃色書包,隨身攜帶智慧學生卡,一個人走出所住小區繽紛北苑,沿著“通學路”經過兩個紅綠燈,10分鐘後順利到達校門口。很快,張莘婉媽媽的手機上也收到女兒安全到校的提示。

  今年5月,這條全長1.5公里的“通學路”在濱江區教育局等部門的協同保障下落地。孩子們獨立上學,智慧系統開啟定位雲守護,這條通學路也成為家長們心中的安心路。

  如今,丹楓實驗小學的第二條“通學路”正在研究中。“根據摸底數據,學校有600多名孩子住在一路之隔的寰宇天下小區,其中多數家長希望孩子可以獨立上下學。”校長陳建華説,友好學校不僅僅在校園內讓學生感到被尊重被需要,更要社會各層面的多方協同,讓孩子們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學會獨立、學會參與,享受全方位的高品質教育。(記者 姜曉蓉 林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