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村·新聚焦】科技創新驅動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省農業科學院科研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新上各類科研項目1289項,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09項,審定新品種230個,獲得授權國家專利及著作權456件,制定技術標準143項……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成果斐然。
這十年,省農科院以建設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區域特色突出、學科優勢明顯的現代農業科學院為目標,聚力全省農業發展關鍵技術,提升科技創新水準,強化農業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服務農業生産主戰場,為全省農業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農業科技創新水準穩步提升
這十年,省農科院集成創新了一批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省農科院緊緊圍繞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加快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綠色增效技術模式和農藝農機融合高效生産,成功應用了玉米密植增效全程機械化、馬鈴薯立式深旋松耕與微壟溝種植、小麥良種良法抗逆穩産三大糧食作物增産模式。
針對全省六大産業和地方特色産業,省農科院研發的河西走廊戈壁設施蔬菜産業提升關鍵技術,明確了戈壁日光溫室墻體建造結構及技術參數,開發出適宜的栽培基質,提高水肥利用率30%以上,推動了河西戈壁設施蔬菜生態節水農業發展。集成示範的釀酒葡萄節本增效栽培技術、果園高壟覆膜集雨保墑提質增效技術、高優省力生態桃園建設技術和梨現代省力高效栽培等技術,為全省林果産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通過科技賦能,全省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省農科院玉米延期收穫低水分機械粒收技術的示範推廣,推動了省內旱地玉米由採穗收割向籽粒收割的轉變,達到增産10%,成本降低19%;研究應用的馬鈴薯脫毒組培苗開放式快繁技術,擴繁效率較常規提高8至12倍,較傳統組培快繁降低成本30%至40%;在隴東南糧食功能區加快隴鑒和蘭天小麥品種培育,創建了小麥畝産714公斤的高産紀錄,為全省穩糧保供提供了科技支撐。
新産品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集中體現,省農科院先後研發出農業科技新産品、新材料50余個。其中研發的貯藏用馬鈴薯防腐劑,可顯著降低馬鈴薯幹腐病、軟腐病的發病率;篩選出的防治馬鈴薯病蟲害藥肥一體化産品,可增産18%以上,節肥20%;研製出的5種中草藥製劑,對蔬菜白粉病防效均達100%;研製出的黃芪麻口病高效防治藥劑、0.26%紅蓼素醇溶液新型農藥劑綠色環保,防治效果明顯……
種質資源普查助推新品種選育
優質的種質資源是農業的“晶片”。省農科院按照“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育種技術創制優異種質—新品種選育”的創新鏈,啟動了全省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徵集工作。
截至目前,省農科院已完成1.2萬份作物種質資源的表型性狀和抗逆性以及品質性狀精準鑒定;接收全省83個縣(市、區)移交的2640份種質資源,整理移交國家種質資源庫831份,新收集資源1268份。
在擁有廣泛種質資源的基礎上,省農科院選育出了一批優質的糧食作物:冬小麥隴鑒115、隴鑒117抗旱強筋,填補了我省優質強筋冬小麥品種短缺的空白;耐密宜機收玉米新品種隴單606,成為我省籽粒直收主導品種,推動了玉米生産的全程機械化;抗旱豐産優質馬鈴薯新品種隴薯10號,商品率高達90%以上,年種植面積超過150萬畝;選育的一批蔬菜新品種,商品性好,抗病性強,産量高;育成的高産肉羊新品種盤歐羊,産羔産肉優勢突出,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區域佔有率高達87%,推動了草地生態肉羊産業發展。
科技創新機制驅動産業發展
“甘味”農産品品牌在形成過程中,省農科院對全省特色農産品開展了産地環境、産品品質特色等監測與評價,初步構建了蔬菜、中藥材、畜産品檢測技術與品種評價技術體系,明確了地域品牌的品質特徵;構建了名特優農畜産品品質標識數據庫,修訂形成32項綠色食品生産技術類標準。
科技助力特色産業提質增效的背後,是省農科院創新平臺體系和體制機制的不斷成熟。10年來,省農科院根據全省農業産業佈局及科技需要,按照“試驗基地—長期試驗站—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的創新平臺建設框架,構建了較為成熟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基礎支撐”科研平臺體系。
據統計,省農科院共獲批建設農業農村部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9個、農業農村部現代種業創新平臺和試驗基地6個、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5個、科技部星創天地2個;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聯合實驗室3個;現有實驗室面積1.1萬平方米,溫室1.6萬平方米,擁有各類儀器設備2180套,建成了省級農業信息化科技平臺、省級種質資源庫等一批創新平臺。特別是獲批建設的“西北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中心”,對保護和利用我省豐富的種質資源,支撐特色品種培育意義重大。(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煜宇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