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暢享絲路 遇見敦煌:喜迎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
2023-08-02 14:01:40來源:甘肅日報編輯:王奇英責編:尹紅燕

  原標題:【暢享絲路 遇見敦煌——喜迎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守護敦煌

  西元366年的一天,甘肅省酒泉市敦煌鳴沙山東麓響起叮叮噹當的敲擊聲。潛心修佛的樂僔未曾想,自己鑿壁開窟的錘音迴響了千年。莫高窟立於天地間,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悄然吐露芬芳。

  西元1943年的春天,莫高窟洞外飛沙走石、風聲獵獵。意氣風發的常書鴻毅然來到了敦煌,揭開了莫高窟保護的序幕。莫高窟迎來守護者,這朵奇葩再度驚艷綻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千百年來,由於絲綢之路的持續繁榮,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臘文化與中國文化在這裡匯聚交流發展,在東西方文化不斷地交流互鑒中形成了富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藝術。敦煌莫高窟,這顆絲綢之路上的明珠,現存洞窟735個,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距今已有1650多年的歷史,是全世界僅有的兩個符合世界文化遺産全部六項標準的遺産點。

  歲月漫漫且無情,因為歷史、自然等因素,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曾面臨巨大壓力。現在的人們還能有幸看到這些“寶貝”,並非易事。我們能否讓千年壁畫、塑像再流芳千年,讓子孫後代也有同樣的“福祉”,更是難事。

  保護、研究、弘揚,保護為先。常書鴻之後,段文傑、樊錦詩等一代代莫高窟人紮根大漠、賡續接力,與挑戰較量、與時間賽跑,在文物保護之路上越走越穩。

  殘垣斷壁、風沙掩埋、崖體坍塌……歷史照片顯示,莫高窟大量壁畫曾暴露在風吹沙打、日曬雨淋的露天環境中,整體風貌破敗不堪。

  1944年,在一批有識之士的大力倡導和社會各界的聲援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這標誌著,敦煌石窟結束了約400年無人管理,任憑損毀、破壞和偷盜的歷史,翻開了保護、研究和弘揚的歷史新篇章。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常書鴻帶領第一批工作者,在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制定了清理洞窟積沙、種植防沙林帶、安裝部分窟門、修建防護墻等一系列有效管理辦法和保護措施,使石窟面貌得到初步改觀。

  敦煌石窟保護專家孫儒僩在《我所經歷的敦煌石窟保護工作》一文中説,累積三四萬立方米的流沙,清除完了就完了;即便是已開裂或即將倒塌的塑像、空鼓起甲的壁畫,也是或修繕扶正,或修復加固,都是修舊如舊,什麼痕跡也沒有留下。

  的確,不同於研究出專著、有別於臨摹出畫作,在保護工作中“有些事情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如今,夯土的圍墻已經倒塌,化緣安裝的窟門換了新顏,絞盡腦汁設計的“引水衝沙”、防沙墻、防沙溝、“導沙帆布筒”或許在今人眼裏略顯“小兒科”,但在當時,件件樁樁無一不是開創性舉措,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奠基性工作。

  一畫入眼,萬事離心。在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們身後,是一代又一代“打不走的敦煌人”,他們守著敦煌石窟對抗時間“巨力”,辛勤耕耘于荒蕪卻又開闊的大漠之上,形成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實施了莫高窟崖體加固工程,解決了洞窟圍岩穩定性問題。

  20世紀80年代至今,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將科學保護理念和先進分析技術引入到石窟保護中,使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從看守和搶險加固階段逐步進入到多學科綜合性保護階段,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古代壁畫和土遺址科學保護程式、技術和工藝。

  傳承,守護。面對敦煌莫高窟這座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敦煌研究院以行動詮釋“石窟保護永遠沒有句號”。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表示,敦煌莫高窟位於西北乾旱地區,文物材質特殊,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因而敦煌研究院長期持續關注、監測、研究莫高窟所在區域的氣候變化。

  近十年,莫高窟實施本體保護、崖體加固、環境整治等文物保護項目51項。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累計完成86個洞窟整體保護修繕,形成了古代壁畫保護、沙礫岩石窟崖體加固、風沙災害綜合防護、石窟監測預警等成套關鍵技術體系,建成了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探索,創新。20世紀80年代後,敦煌研究院不再單純地“施醫治病”、應急搶修,而是動用很多分析方法和監測手段,逐步邁向科學保護。而今,敦煌研究院朝著新方向,追著更高的要求,在平臺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撐等方面發力,推動敦煌文物保護事業不斷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數字時代,數字化是最好的選擇。近四年,為了讓敦煌壁畫、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敦煌研究院緊跟信息技術變革的時代步伐,率先在國內文博界進行文物數字化的探索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壁畫彩塑數字化技術,制定了十幾項文物數字化保護技術標準與規範,“數字敦煌”建設更是成果喜人。

  在前不久公佈的2022年度甘肅省科學技術獎勵決定中,敦煌研究院“基於傳統工藝科學認知的夯土遺址劣化機制與保護技術”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敦煌文物保護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從最初的用雙手清沙、引水衝沙、修建“土坯防沙墻”,到崖體加固、環境保護,再到多場耦合實驗保護研究;從早期的自然開放到正式開放,到預約參觀,再到“數字+實體+預約+實名”;從“數字敦煌”資源庫開放,到成立文化遺産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再到上線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隨著時代變遷,方法、技術、手段不斷升級完善,使敦煌石窟得到最有效的保護,也使敦煌研究院逐步發展成我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産數量最多、跨區域範圍最廣的文博管理機構和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在保護、研究、弘揚方面處於全國乃至國際領先地位。

  進入新時代,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將重煥生機活力,唱響盛世之音。越來越多年輕的守護者必將追隨前輩的腳步,接力守護敦煌。他們被“莫高精神”浸染,身上既有著老一輩守護者踏實嚴謹的治學精神,又有著新時代撲面而來的蓬勃氣息,于敦煌而言,何其幸哉!于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事業而言,又是何其幸哉!相信一代又一代敦煌莫高窟人,將和不老的敦煌一道,開創新時代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研究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的新局面。(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蘇家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