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甘肅人民的深情牽掛、對甘肅發展的格外關心、對甘肅工作的高度重視。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把總書記此次考察甘肅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同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甘肅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通起來,全面學習領會、一體貫徹落實,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闊步前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
深刻體悟關懷厚愛,在牢記殷切囑託中奮進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關心甘肅人民、重視甘肅工作,每到甘肅發展的重要階段,都親自為甘肅把脈定向、指路領航。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三次考察甘肅,多次對甘肅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闡明瞭新時代建設什麼樣的新甘肅、怎樣建設新甘肅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把黨的十八大之後到西部調研的第一站放在甘肅,指明“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奮鬥目標,並提出“八個著力”的具體要求。2019年3月,在向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衝刺的關鍵時刻,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到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對甘肅脫貧攻堅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8月,總書記到甘肅考察,明確了“努力譜寫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時代篇章”目標。2024年9月,總書記再次踏上隴原大地,指示我們“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給全省幹部群眾提供了接續奮進、再啟新程的政治指引和實幹爭先、再譜新篇的實踐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此次考察期間,從天水伏羲廟、麥積山石窟等文化遺産保護,到花牛蘋果産業發展,再到黃河蘭州段生態保護,一路看文化、看産業、看生態,並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為甘肅發展指方向、明思路、教方法,部署了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加強社會建設和治理,毫不放鬆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等重要任務,指示我們“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深度融入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每一句叮囑都飽含深情,每一項要求都寄予厚望,每一條部署都切中要害,這是對甘肅發展的精準把脈和量身定制,為我們明確了推動現代化建設的著力重點。考察期間,總書記進田園、入社區,與群眾拉家常、問冷暖、聊增收,關注百姓的點點滴滴,關心群眾的急難愁盼,映照出人民領袖親民愛民的厚重情懷、念茲在茲的深情牽掛,令廣大幹部群眾深受感動、備受鼓舞。我們要把總書記考察甘肅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發展的總方針總遵循,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深學細悟中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以強烈的感恩之心、愛戴之情、奮鬥之志,牢記囑託、苦幹實幹,一步一個腳印把總書記給甘肅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持續彰顯特色優勢,在構建産業體系上闖出新路子
甘肅是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建立起以石化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産業體系。與此同時,甘肅産業結構總體偏重,經濟發展面臨著擴規模和促轉型的雙重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要“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産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明確了甘肅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向和實踐路徑。
近年來,甘肅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強科技行動,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迅速,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6062萬千瓦、裝機佔比達到63.7%,中醫藥産業鏈規模達到808億元、在海外註冊中藥産品200多種,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甘肅·慶陽)節點加快建設,引進華為、百度等多家算力頭部企業,天水華天電子積體電路封測産業規模居全球前列。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大力發展“牛羊菜果薯藥”等優勢特色産業,做足“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文章,2023年六大産業産值達到5791億元,玉米、馬鈴薯、瓜果蔬菜制種規模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甘肅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強科技行動,加快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圖為2024年10月17日,在位於祁連山下的高臺縣高崖子灘光伏産業園,橫豎成行的光伏支架和光伏發電板整齊地排列著,昔日戈壁灘,如今成為綠色能源“聚寶盆”。 甘肅日報社供圖 盛學卿/攝
工業興則産業興,産業強則經濟強。現代化産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所在。新征程上,我們將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推進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提升産業體系現代化水準。夯實工業基本盤。做好石化化工、有色冶金、航天航空、新材料、中醫藥等重點産業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加快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開發示範區,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發揮甘肅在重離子治療、同位素靶向藥研發、釷基熔鹽堆應用等領域優勢,發展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未來産業,開闢新賽道,塑造新優勢。打好農業特色牌。堅持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方向不動搖,推動“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産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開展“甘味出隴”、“甘味出海”行動,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農業品牌,促進農業擴量、提質、延鏈、增效。加強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擴大耐鹽鹼特色作物種植規模,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做強服務業補短板。深化服務業企業梯次培育,支持研發設計、商務諮詢等生産性服務業加速壯大,推動商業貿易、醫療康養等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著眼激發動力活力,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尋求新突破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甘肅發展趕上時代步伐的重要法寶。我們深切感到,甘肅發展之所以有現在的大好局面,關鍵靠改革開放;甘肅跟上全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進程,關鍵也在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甘肅“以更大勇氣和決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極大提振了我們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信心和魄力。
近年來,甘肅持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省屬企業公司制改革實現全覆蓋,創新推出“財政+金融”模式優化企業融資服務,探索形成古浪“八步沙”防沙治沙與綠色發展“雙贏”等模式,産生了良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營商環境體現著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軟實力”,甘肅著力開展優化營商環境系列行動,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企業開辦實現零費用、日辦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甘肅最大的機遇在於‘一帶一路’”的重要指示,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開通運營中歐、中亞等覆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貨運班列,空港陸港和鐵路口岸建設紮實推進,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和中國(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中國(天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平臺功能日趨完善,石油裝備、蘋果等6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32個省級基地加快建設,2023年甘肅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值佔同期甘肅外貿總值的74.6%。
多年來,甘肅積極承擔黃河上游保護責任,大力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經過持續不斷治理,昔日河沙侵蝕、沙進草退的甘肅瑪曲縣,如今“沙龍”俯首,青綠重現。圖為2024年6月28日拍攝的黃河瑪曲縣木西合段。 甘肅日報社供圖 呂亞龍/攝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前,甘肅依然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雙重壓力,面對著應對內生動力不足和外部競爭激烈帶來的雙重挑戰,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堅持以深化改革增強動能,統籌推進國資國企、民營經濟、財稅金融、科技創新、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充分釋放經營主體活力。堅持以擴大開放拓展空間,深度融入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升各類開放平臺能級,穩定運行國際貨運班列,擴大積體電路、風電設備、石化裝備、特色農産品等出口規模,著力做大外向型經濟。堅持以招商引資集聚要素,積極承接東中部産業轉移,突出農産品精深加工、農機裝備製造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突出石化化工、有色冶金、裝備製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龍頭企業,突出現代服務業,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項目落地服務機制,形成各類企業競相落地、加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統籌推進保護治理,在築牢生態屏障上展示新作為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會處,是黃河、長江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是騰格裏、巴丹吉林、庫姆塔格等沙漠匯合南侵的阻擋區,在全國生態大局中的功能作用舉足輕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甘肅“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甘肅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最大貢獻,也是必須扛好的政治責任。
近年來,我們準確把握全省生態的戰略性、複雜性、脆弱性特徵,綜合施策打好綠色轉型整體戰、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修復系統戰、國土綠化持久戰、治水興水升級戰、防沙治沙陣地戰、環境安全保衛戰等標誌性戰役,推動全省生態保護取得明顯進展。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轉入常態長效保護階段,乾涸半個多世紀的石羊河下游青土湖治理後水域面積達27.65平方公里,黃河干流甘肅段出境斷面水質連續8年達到Ⅱ類標準,“三北”地區“綠進沙退”、“人沙和諧”局面進一步鞏固。2023年全省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率達96.2%,山川秀美的生態畫卷正在隴原大地徐徐展開。
當前,甘肅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處於鞏固成果、擴大成效的突破期,處於整體推進、標本兼治的攻堅期,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久久為功提升生態環境品質。我們將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體系。加快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完善保護修復、動態督導和日常管護機制,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實施“天空地”一體化監測評估機制,健全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全面提升祁連山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突出甘南黃河上游、隴中隴東黃土高原等重點地區,建立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造林綠化、岸線治理等重點工程全環節推進機制,健全流域污染防治聯動機制,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聚焦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完善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同機制,探索推廣光伏治沙等模式,建設因害設防、系統治理的生態防護網絡,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善的生態系統。
不斷強化傳承創新,在建設文化強省上邁出新步伐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文物古跡近1.7萬處、世界文化遺産7處,每9.7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始祖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相輝映。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甘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要傳承好紅色基因,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為我們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近年來,甘肅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旅遊業綜合效應持續放大。圖為2024年9月21日,在第七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與會嘉賓借助VR設備沉浸式遊覽莫高窟虛擬場景。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攝
近年來,甘肅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施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六大石窟壁畫保護修復等重大項目,推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搭建全國首個文物保護多場耦合實驗室等平臺,慶陽南佐遺址、禮縣四角坪遺址等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甘肅文旅市場持續升溫,文化旅遊業綜合效應持續放大。
甘肅豐富的文物和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不僅書寫著厚重鮮活的歷史,也留下了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保護好、傳承好文物和文化遺産是甘肅必須擔好的歷史使命。我們將堅持守正創新、開放包容,努力讓隴原文化綻放時代風采。深入實施文物保護提質、研究闡釋突破、活化利用創新、安全守護夯基“四大行動”,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設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高地,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中守好根脈。建立紅色資源保護名錄,加強革命史料和文物收集研究,實施南梁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會寧紅軍會師舊址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在弘揚革命文化中傳承紅色基因。建設河西走廊國家遺産線路,紮實推進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實施隴原文藝高峰攀登工程,在打造文化名片中擴大影響。實施旅遊提升計劃和文旅富民工程,推出更多融入甘肅文化元素的文創産品,形成更多消費場景、消費熱點,在推動文旅融合中提升效益。
始終做到惠民安民,在增進群眾福祉上取得新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民生為大、民生為要”,要求我們“加強社會建設和治理,築牢各族群眾共同富裕基礎”,“緊扣居民實際需要特別是‘一老一小’等重點,不斷提高社區服務水準”,“把基層治理和社會治安做得更紮實”。總書記的諄諄教導激勵著我們為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
近年來,甘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財政支出的80%左右用於改善民生,優化助企穩崗拓崗措施,構建高品質教育體系,實施全民健康工程,著力提供更多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連年跑贏經濟增速。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後,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最快速度完成人員搜救、群眾安置、設施搶修、板房搭建等工作,高效率開展災後恢復重建,新建和維修加固住房、學校全部完工,受災群眾陸續搬入舒適溫暖的新居,産業扶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同步實施。實施“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25.1萬名幹部與26.7萬名孤兒、困難重度殘疾人和特困家庭人員結對認親,在全社會形成了扶孤助殘濟困的濃厚氛圍。平安是人民群眾最樸素的願望,甘肅把主動創安主動創穩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抓手,全領域、全週期、全要素做好各項工作,近兩年全省安全生産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均實現兩位數下降。
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求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我們將牢固樹立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傾心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兜底保障更有溫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高效運行“一鍵報貧”系統,細化分層分類幫扶措施,堅決防止農村人口規模性返貧。全力推進積石山災後重建,抓好群眾生活保障和設施配套,使群眾住得安心、過得舒心。讓民族宗教工作更有深度。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石榴籽”工程,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讓主動創安主動創穩更有力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織密織牢基層社會治理網絡,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切實以高水準安全護航高品質發展。(作者 中共甘肅省委 原載《求是》2024年第23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