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國歷來十分重視。洞庭自古魚米之鄉,新時代的湖南正以紮實的舉措,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邁向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璀璨未來。國際在線湖南頻道特推出《“鄉”遇湖南 “湘”遇世界》系列報道,通過生動鮮活地報道湖南“三農”工作的萬千氣象,向世界講好湖南“三農”故事。
“壇下鄉東升村到加拿大的距離,大概1萬公里……”羅冬元從手機上查出這段距離後,悄悄記在心裏。
雖年至古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湖南省耒陽市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羅冬元,每天的活動區域幾乎都在自家的冬元鑼鼓廠裏,而這萬里之遙,則是自己製作的銅鑼所去的遠方。
銅鑼聲響,萬里山海也不再遙遠。
一錘定下千年音
獵獵冬風,刮走了大地留存的溫度,而羅冬元的銅鑼廠裏,熱火朝天,爐火把工人們的臉龐烤得通紅。
選料、配料、融水、制坯、鍛打、剪邊、成形、淬火、冷作、拋光、定音……一面銅鑼,十多道流程,羅冬元已重復半個多世紀。
成語“一錘定音”,便是來源於銅鑼製作時,最後一錘決定銅鑼的音色。
定音工序 攝影 李芳森
鑼如紙薄、聲若驚雷,便是個中上品。“將本地出産的銅礦和錫礦,按一定比例混合鑄造,銅鑼的響度和硬度都會提升。”在羅冬元看來,壇下銅鑼歷經千年卻聲名愈顯,關鍵之一,在於原料。
另一關鍵,便與壇下銅鑼的起源相關。
“從小就聽爺爺説,張飛駐軍寨下仙,把北方的冶煉技術帶到了我們這裡。”羅冬元從家門口向遠方望去,指出了這座壇下鄉最高峰的方向,也指出了自己所做銅鑼1700多年的歷史傳承。
2021年,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榮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保護項目的殊榮,冬元鑼鼓廠,由此成為該技藝的保護單位。
兩萬里外聞鑼聲
在羅冬元的記憶裏,一個錘子、一個鐵氈、一個風箱、一個爐子,便是父輩制鑼的全部工具。“小時候,父親和伯伯一起做銅鑼,一天只能做兩三面。”
雖在爐火旁長大,但羅冬元對於兒時銅鑼最深的記憶,卻是村上的皮影戲臺上,能調動情緒的銅鑼聲。
“辦銅鑼廠雖然掙不了大錢,但祖宗的手藝傳承了這麼多年,需要有人繼承。”1996年,遵循父親心願的羅冬元,創辦冬元鑼鼓廠,純手工製作銅鑼。“純手工打造産量低,第一年的産量只有300面。”
為提高效率,羅冬元首次將空氣錘、剪邊機、壓鑄成型機等機械化設備引進到了傳統作坊裏,並進行自主發明與改良,成功摘取了5項專利成果,銅鑼的製作效率也得以提升。
空氣錘鍛打 攝影 李芳森
“地域不同,銅鑼的規格也會有差異。”在羅冬元的印象裏,以前的壇下銅鑼基本上只在長江以南銷售,為拓寬市場,羅冬元在北方各地走訪、學習,並將當地的銅鑼帶回來研究,逐漸打開了全國市場。“現在找我買銅鑼,只要説省份和數量就行。”
如今,羅冬元的銅鑼年産量已突破5萬面,産品種類更是拓展豐富至100余種,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11個直銷點,其産品不僅暢銷于全國各地,更是成功出口。
“銅鑼的用途從當初的通訊工具,如今發展成為文化産品。市場也越來越大,不少還‘出了國’。”羅冬元從童年皮影戲表演中的銅鑼聲中找尋到商機,預計今年銷售約400萬元,同比去年有10%的增長。其中,海外訂單佔比20%,主要出口至越南、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最遠銷往了萬里外的加拿大。
如今,羅冬元已把工廠最重要的“定音”工序交給了兒子羅建文,第七代傳承人也在鑼聲裏不斷成長。(文 李芳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