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年年初開始,唐學兵心裏就揣著一本賬,賬本的名字叫“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現代化法院”。
命題很大,口氣不小。宏大的命題之下,羅列著若干必須完成的微觀命題。
作為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唐學兵很清楚,這是一本“改革賬”、一本“發展賬”,更是一本“民生賬”。至於如何算好這筆賬,他説,寧波有著別人拿不走的底氣。
奔著問題去,算活“改革賬”
2024年3月16日,對於寧波法院來講,是一個大日子。這一天,寧波國際商事法庭迎來了一週歲生日。
寧波向海而生,因港而興,跨境貿易異常活躍。2023年3月16日,萬眾矚目之下,寧波國際商事法庭在寧波中院揭牌成立,並提出“打造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的目標。
2024年,在法庭指導下,全市法院審結一審涉外涉港澳臺案件366件,涉及41個國家和地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香港企業在有多個國家和地區法院可選的情況下,主動選擇到寧波法院起訴。
但“打造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顯然不是單純辦好案子就行。公正與效率如何更好地有機統一?這是必須答好的時代命題。所以,在辦案之外,法庭還做了不少文章。
馬洪,寧波國際商事法庭庭長,這位在《寧波國際商事法庭週年記》中出現頻次極高的“明星”法官,對此很有發言權。他分享了一項讓寧波法院引以為傲的小改革。
“德國企業與中國企業打官司,究竟該適用哪國法律?世界各國法律千差萬別,又該如何確保每次都能找對法律、用對法律?”馬洪説,“洋生意”好做,“洋官司”難打,難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法律適用難。
近年來,涉外商事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涉及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準據法的情形日益增多,司法管轄權和法律適用等問題越來越複雜。
司法實踐中,為了查明一個法律適用問題,常常要花費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法律適用難,就像是一道無形的屏障,橫在法官面前,也橫在外貿企業面前。
乘著浙江數字化改革的東風,寧波國際商事法庭聚焦法律適用難,健全域外法查明機制,上線“域外法查明線上委託”應用。
“這個應用可以為全省法官提供域外法查明服務,將域外法查明平均用時從之前的70天縮短到了35天。”馬洪説,省出來一個多月時間,意味著為外貿公司省去了一大筆成本。
目前,該應用已升級為“域外高發法律風險查詢提示集成”應用,併入駐寧波“企服通”等平臺,向社會公眾開放,幫助10萬餘家企業防範風險,穩健出海。
“銳意改革,銳字當頭。敏銳地發現問題,然後對準問題開刀,這是寧波法院一貫的行事邏輯。”唐學兵説,寧波從來沒有被問題嚇倒過。
這樣的行事邏輯也體現在執行領域。
2024年,寧波法院在全省率先探索執行領域“三角債”糾紛一體化解工作。
“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這種連環拖欠債務的現象就叫‘三角債’。”寧波中院執行實施處副處長徐超説,他們通過人工檢索,發現寧波有很多分散在兩級法院的“三角債”糾紛。
這類案件往往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牽涉主體眾多,一直是法院執行工作的難點。寧波中院決定通過提級執行、指令執行等交叉執行方式,推進“三角債”糾紛一體化解。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法院共化解“三角債”糾紛系列案件136件,涉及具體案件288件,執行到位金額5530余萬元,甚至將部分已終本的案件“喚醒”,推動各方當事人從糾紛“三角”轉變為共贏“三角”。
徐超接著説道:“後續我們將借助數字賦能,研發智慧系統,自動篩選甄別‘三角債’案件,力爭一攬子化解,著力打造一案執行多案化解的寧波執行樣本。”
改革是一筆賬,奔著問題去,這筆賬才能被盤活。而每一個微小的改革舉措,都將在未來某個時刻得到有力地迴響。
跟著形勢走,算準“發展賬”
兩年前,魏金漢遇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他來到位於首都北京的國家法官學院,參加環境資源審判培訓班。
課堂上,授課專家的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思考。專家説,目前,在環境資源審判領域,“綠碳”的應用已比較廣泛,但“藍碳”的應用場景還比較稀少。
作為寧波中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魏金漢對“綠碳”這個概念並不陌生,不少環資案件在生態修復環節,支持被告人自願認購“綠碳”碳匯,代替傳統的補種復綠修復方式。
但“藍碳”是什麼?在當時,不只是魏金漢,對整個浙江法院來説,這都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通過學習,他了解到,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就被稱為“藍碳”。
“‘綠碳’可以被應用在司法場景中,那‘藍碳’也可以。寧波東臨東海,海洋資源豐富,不妨先行先試?”魏金漢與一同來聽課的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法官交流了想法,決定回去就把學到的新知識用起來。
聽到這個消息,象山縣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蔣曉瑜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辦了這麼多涉海洋生態的環資案件,她太清楚傳統的增殖放流修復方式面臨的難題。
“選魚苗、買魚苗是個問題,魚苗的成活率也是個問題。且海洋有自身修復能力,人為修復反倒可能帶來其他不良效應。以認購‘藍碳’方式修復,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了。”蔣曉瑜很期待這個從北京帶回來的新概念可以快速落地。
2024年3月,一起非法捕撈水産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訴至象山法院。蔣曉瑜覺得機會來了,她積極推動當事人以認購“藍碳”的方式,履行修復責任。
最終,兩名被告人自願認購“藍碳”422.5噸,履行部分替代性修復責任,並通過象山縣藍碳生態碳賬戶核銷。
這是浙江省首例“藍碳﹢産權﹢司法”生態補償交易。
不久後,象山法院牽頭出臺《關於在生態環境案件中開展生態修復適用“藍碳”賠償機制的工作指引(試行)》,對適用範圍、工作流程與分工等作明確規定,為後續開展“藍碳”司法工作提供了統一標準和制度保障。
象山法院院長金李東説:“象山坐擁‘藍碳’資源,發力‘藍碳’經濟,司法力量必須跟上,為海洋生態盡一份力。”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做實為大局服務”不斷更新著更高要求。如何解決“跟不上”與“不適應”?這個問題在寧波看起來並不能成為問題。
“要跟著國家大局看,跟著發展形勢走,主動去了解、去思考、去接受、去探索、去嘗試。”寧波中院常務副院長沈海東分管知識産權審判工作,儘管分管的時間還不長,但他已經明顯感受到了新時代帶來的緊迫感。
每當聽到身邊人講起前沿高端的新科技,沈海東的第一反應常常是,“這類案子要是到了法院,法官應該怎麼辦”。他説,這可能是知産人的職業習慣,也可能是寧波法院人一直就具備的危機感與緊迫感。
“要學習!要不斷地學習!”每一名寧波法院人身上都透著一股向上的勁頭。
寧波知識産權法庭法官洪婧,年紀輕輕,但經驗豐富,聊起自己審過的案子,如數家珍。工作時間之外,可以在很多前沿科技論壇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説,這是必做的功課。
寧波中院審管辦主任沈騰飛,這兩年做了很多新調研,什麼是審判管理現代化?數據會商應該怎麼搞?審限管理制度如何健全?他説,審管辦要為黨組做好管案子的好參謀。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就像這次著手籌劃加快建設現代化法院一樣,跟著形勢走是寧波刻在骨子裏的好傳統。而跟著形勢走,“發展”這筆賬自然就能算得準。
帶著溫度幹,算細“民生賬”
2024年12月26日,距離這一年結束只剩不到一週時間。
唐學兵的日程表上還有一項必須要在這一年完成的任務。15時,剛剛結束兩場重要的會議,他快步上車,趕往下一站。
寧波共有52個人民法庭,自2023年4月上任以來,唐學兵就下定決心,要把這52家人民法庭都扎紮實實地調研一遍。這一天,就是迎接“圓滿”的一天。
此次調研的4個人民法庭分別為寧波杭州灣新區人民法庭、觀城人民法庭、逍林人民法庭、坎墩人民法庭,均隸屬於慈溪市人民法院。
每到一處,唐學兵都仔細詢問,耐心聆聽,針對各個法庭的問題,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要求:“要深入推進‘化解矛盾風險 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要持續深化‘一庭一品’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楓橋式人民法庭’”“要大力推進法庭隊伍建設”……
“人民法庭是國家審判體系的基層土壤,是人民法院服務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前沿,是距離群眾最近的地方。管好‘民生賬’的秘訣,或許就藏在這52個人民法庭中。”
唐學兵説,“為人民司法”從來不是工作報告中的一句空話,要讓白紙上的這五個鉛字變得可感可知。
就在此次調研次日,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了一場新聞發佈會,介紹2024年寧波法院做實做優群眾解紛“一件事”十大舉措,涉及深化共享法庭建設、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等多項務實便民舉措。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評價現代化法院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要從群眾的感受出發,樹牢‘如我在訴’意識,從社會的需求出發,樹牢定分止爭理念。”這是從籌劃現代化法院建設伊始,寧波法院人就達成的共識。
時間一點點過去,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調研車輛依舊在慈溪這座小城匆匆行進。
走出此次調研的最後一個人民法庭時,已是19時許。
唐學兵的情緒明顯高漲,按照他制定的“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現代化法院”臺賬計劃,明年要組織召開全市人民法庭工作部署會議。他説:“這下心裏更有底兒了。”
一起參與調研的慈溪法院院長童立松亦難掩激動之情,他有一肚子的話想跟唐學兵好好聊一聊。話來不及多説,但最關鍵的一句話擲地有聲:“作為浙江的幹部,我們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的‘八八戰略’,一張藍圖繪到底,就一定一茬接著一茬幹下去。”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人民法院現代化亦然。帶著溫度幹,算細民生賬,一幅飽蘸民生溫度的畫卷,正在這座城市漸次宕開。
2024年10月,寧波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現代化法院的意見》,要求全面加強黨對法院工作的領導,為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現代化法院提供堅實支撐。10月16日,中共寧波市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現代化法院的意見》。
這標誌著寧波法院現代化建設進程站到了新的起點,掀開了新的篇章。
有了黨委的支持,人們底氣倍增。唐學兵心裏的這本賬,不再只是寧波法院自己的“賬本”,而是與寧波發展同頻共振的一筆大賬。
心裏有底,腳下就能生風。
在自上而下嚴密細緻地部署下,寧波法院人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現代化法院,不是轟轟烈烈的“一陣風”,而是久久為功的“長遠賬”。
揣著這本日漸清晰的明白賬,帶著與日俱增的強大底氣,走在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現代化法院的道路上,寧波這座城市正在邂逅更多的可能性。(記者 高倩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