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願者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生態林基地進行義務植樹
全國綠化勞動模範、甘肅民勤人馬俊河如今成了“網紅”。他以網名“種梭梭的馬哥”被8萬餘名社交媒體粉絲熟知,他在社交媒體賬號上稱自己為“互聯網種梭梭治沙行動開創者”。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處於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的夾縫之中,是中國荒漠化、沙化最嚴重的縣區之一。梭梭樹這種耐旱植物廣泛分佈于中國西北乾旱區域,具有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功能。
20年前,馬俊河看到一篇報道,民勤生態環境形勢嚴峻,若不採取措施或在17年後消失。他毅然辭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成立當地第一個環保志願者組織,從網上開始招募志願者種植梭梭。“互聯網種梭梭”指的就是他于2007年發起的志願者公益行動,旨在通過網絡呼籲公眾關注民勤治沙行動,並召集全國各地誌願者參與當地生態治理。
從早期在BBS、博客上發帖到發佈短視頻、開直播,馬俊河一直嘗試利用社交媒體喚起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沙漠治理的關注,勇於挑戰自我、熱心公益的“Z世代”也為他發起的公益行動帶來新機遇。
2025年2月,來自西安的大一新生張瀝文剛參加完一期種梭梭志願者活動。她將這段為期5天的經歷製作成短視頻,分享在個人賬號上。
她在視頻中敘述道,在民勤志願者營地的日子裏,夜晚時常凍醒,頭髮和臉上沾滿沙粒,旱廁讓她頗不習慣,但這段經歷“難忘、非常值得”。
張瀝文説,參加種梭梭活動是受到一檔種地真人秀節目啟發,馬俊河也是這檔節目的嘉賓。節目中關於民勤沙漠治理的挑戰深深觸動了她,看到志願者招募信息,她立即報名。張瀝文希望自己擁有一個有意義的成人禮,去中國西北沙漠的志願行動為她提供了機會。
青年志願者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的生態林基地進行義務植樹時合影
僅2024年,來到馬俊河創立營地參與植樹活動的志願者就有6000余名,其中大多數是20歲至35歲的年輕人。該營地2025年春季的植樹治沙活動從二月中旬持續到五月,志願者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時段和時長,與當地農民合作種植梭梭樹。
馬俊河認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植樹治沙公益行動感興趣得益於社會經濟發展,“現在的年輕人物質條件好,更敢於張揚個性,顧慮也比較少。外加通信、交通相比過去都有很大改善。所以,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相對於我們那個時候更加自信。”
在社交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Z世代”志願者通過短視頻等分享自己參與植樹治沙的日常,這也為號召公眾關注民勤生態治理帶來助力。馬俊河坦言,年輕志願者所起到的傳播作用要比實際勞動的作用大很多,“這也是這些年我們大力推動志願者參與項目的原因,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喚起社會關注。”
社會關注為馬俊河發起的公益組織帶來企業贊助以及基金會撥款,這些是該組織賴以運轉的資金來源。近年來,馬俊河還通過銷售沙漠特産和組織研學來為項目注入活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六月,民勤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30萬畝以上,並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12.08%提高到18.28%。(文/圖 田穎 張文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