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原創   |   文旅   |   視界   |   直觀中國   |   城市遠洋   |   熱點專題   |   老外在湖南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
2025-04-02 16:38:1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媛責編:尹紅燕

  3月底,一場倒春寒在湖南全面鋪開,最大降溫幅度約20℃,考驗著稻田裏秧苗的生命力。

  耒陽市灶市街街道,2000年出生的新農人羅環,自去年開始,便把育秧過程都搬到了育秧工廠進行,秧苗在溫暖的大棚里正常生長,無懼春寒。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_fororder_圖片1

  羅環的育秧大棚 攝影 李芳森

  防範未然、減輕天氣影響,這位創建了耒陽首家集中育秧工廠的“00後”,再次展現出自己的田間智慧。

  然而,新農人羅環的田間智慧,早已超出大棚之內。

  一間大棚獲取多場豐收

  4月的時光,在溫暖的春日里拉開。

  “溫度升起來了,秧苗也在大棚裡長了這麼久,插在田裏也有了一定的抵抗力。”3月5號開始,灶豐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環就育下了第一批秧。“今年計劃育1萬畝的秧苗,一天的産量可以達到1萬盤,可以供大田300畝的秧苗。”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_fororder_圖片2

  機械化育秧場景 攝影 李芳森

  2020年返鄉的羅環,在2024年建起了耒陽首家集中育秧工廠,1萬畝秧苗,在為自家1100畝稻田提供秧苗外,還為附近的大戶提供育秧服務。

  這也讓羅環在種子還未播下時,便獲得一筆豐收。“一盤秧苗就有8毛錢利潤,一天僅育秧就有8千元的純收入。”

  但羅環今年的第一場豐收,比育秧還早了3個月。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_fororder_圖片3

  羅環的育秧工廠 攝影 李芳森

  “每年7月到次年3月,我就在大棚裏種上反季節蔬菜,訂單都接不完。”羅環此舉給大棚的閒置時間鍍上一層“金”,30畝大棚,每畝能給他帶來8000元左右的純利潤。

  年輕人的靈活和勤勞,讓羅環的每一間大棚,在四季都有豐收。

  一種農機提升工作動能

  育秧工棚內,自動水稻育秧流水生産線高效運轉,農戶們分工合作將機械已經填土、鋪種、裝盤的種子擺放到一旁進行催芽;

  隔壁的大棚內,整地機來回穿梭,不斷翻新、平整土地,宛如“鐵牛”一般幹勁十足。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_fororder_圖片4

  秧盤正從育秧工廠運往大棚 攝影 李芳森

  看著春耕的繁忙景象,耳畔傳來機械的轟鳴聲,羅環還是會想起父親開著機耕船,在田裏忙碌的樣子。“頂著大太陽,這種小機械一天也只能耕5畝地左右,既辛苦,效率又不高。”

  於是在2020年,羅環帶著在廣東做電商三年賺的30萬元回到家鄉,依靠政府支持融資創立了耒陽市灶豐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機械化水準,成為羅環承包1100畝地的不二選擇。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羅環不斷引進新機器、新技術,提高現代農業機械化率,持續推動農業生産提質增效。“去年,國家出臺‘兩重兩新’政策,我購買10台農機設備享受到了政府41萬元的購機補貼。”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_fororder_圖片5

  羅環和他的農機 攝影 李芳森

  羅環在農業機械的運用,不止在水稻種植上。通過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羅環的大棚可實現智慧環境控制、精準灌溉和智慧施肥等,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最佳條件,不僅使蔬菜品質更為穩定,還能錯峰上市,使蔬菜價格更有優勢。

  農機的運用提高著羅環的種田效率,農機服務順勢成為合作社的營收方式之一,傳統的耕作方式也在逐漸升級。

  正如羅環在合作社墻面貼上的標語: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機械化。

  一件難題解出嶄新答案

  鄉村裏,四季都有風雨,羅環的返鄉創業之路,也並非“風調雨順”。

  “剛開始指望農機服務能掙錢,沒想到和我計劃的完全不同。”農機雖都配齊,但羅環的煩惱才剛開始:“請一個機手,一天500元工資,有時一天都掙不了500元”。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_fororder_圖片6

  村民忙碌在流水線育秧 攝影 李芳森

  嘗過農業機械化“甜頭”的羅環,深知農機的效率,但有時卻掙不到錢,甚至出現虧錢的狀況,這讓他摸不著頭腦。但羅環在請教了不少大戶後,發現大家都面臨著和他一樣的難題。

  “按天算,幹多幹少一個樣,沒有責任感。”於是,羅環在工資結算時採用按畝計算的方式,止住了虧損的口子。“給別人打工,積極性也很難調動起來。”這次,羅環用上利潤分成的方式:他出農機,別人出力,利潤平分。

  從無人機到拖拉機,再到所有農機服務,羅環的每台農機都能在農忙時節,不斷地創造利潤。 

“00後”新農人的田間智慧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02130427 

  大棚秧苗生長茂盛 攝影 羅環

  “請人不是長遠之計,手藝還是得掌握在自己手上。”為此,羅環拉上30多歲的返鄉青年鄧鵬,一起學習農機操作技術。“年輕人肯學,不管是農機的使用,還是修理,我們都能自己解決。”

  在操作人員的工資結算上,農機服務部分,羅環還是採用利潤平分的方式,月平均工資在1萬元以上。這個困擾當地大戶們的難題,在這個年輕人的手上,已經不成問題。

  桌上的日曆已翻至4月,土地上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勞作,成長強壯的秧苗開始移到田裏,吸收著陽光雨露,向上生長。(文 李芳森)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