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張掖市山丹縣按照“先易後難、先通後暢”的原則,大力推進交通項目建設。數據顯示,山丹縣已建成高速公路93.76公里,國道130.56公里,省道130.14公里,縣道319.28公里,鄉道310.2公里,村道1237.57公里,自然村組道路335.89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2557.4公里,建制村通暢率達100%,基本形成了“七縱九橫”的公路網絡格局。
外聯內暢,構建立體“大交通”
山丹縣加快實施蘭張三四線鐵路(武張段)項目建設,開工建設S52金山高速、S54永民高速,謀劃推動河西煤炭集散中心和鐵路專用線建設,改建C214線東水泉至青陽口道路。四月,山丹縣各項重點交通項目全面提速,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山丹縣交通運輸局局長褚鴻雲説:“蘭張三四線鐵路(武張段)山丹北站項目建成後,對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連接推動農業、工業、旅遊資源等領域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該項目已完成項目駐地、拌合站和制梁場等建設,後續將全力以赴抓工期強保障,力爭項目早日建成投用。
S315線花草灘至焉支山景區旅遊公路
近年來,山丹縣加快整合發展資源、聚集發展要素,以國省幹線、客運樞紐及進城出城路口為重點,著力打通經濟發展“大動脈”,鋪就群眾出行“快車道”,先後建設完成了S590線山丹至馬場二場道路、X013李橋交警隊至馬場三場道路、X018清泉至民聯公路等一大批重點交通項目,打通了仙堤路、S315線花草灘至焉支山景區旅遊公路等一批“斷頭路”,配合建設完成G30連霍高速山丹西收費站和蘭新高鐵馬場站2個站場項目,山丹縣公路網絡結構進一步優化,通道作用進一步凸顯,群眾出行條件更加方便快捷。
在持續加速“外連”的同時,山丹縣在“內通”上也不斷發力。從城區上空俯瞰,艾黎大道、焉支大道、西大街、仁和西路縱橫交錯,永寧路、濱河路、世博路相接環擁……近年來,山丹縣共改建市政道路20條,約26.9公里,立體快捷的市政路網體系,切實改善了市民出行體驗,提高了交通整體運行效率。
艾黎大道
以路為筆,繪就鄉村“新畫卷”
走進大馬營鎮花寨村,寬闊整潔的柏油路、規劃統一的民房、連綿起伏的山巒相互映襯,每逢盛夏,絡繹不絕的遊客在此追尋“詩與遠方”。山丹縣大馬營鎮花寨村黨支部書記王國虎説:“花寨村是焉支山至山丹軍馬場旅遊交通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我們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打造‘焉支味道’農特産品售賣集市,為群眾增加致富渠道,促進當地蘑菇、葡萄、茶條穗子等農副産品就近銷售。”這條旅遊公路建成通車,不僅提升遊客的出行體驗,也極大地拓寬了産業發展路徑。
2024年10月24日,山丹縣公路建設項目舉行集中通車儀式,S301九條嶺至瓜州公路(馬場段)、槐溪小鎮道路、現代種養産業園道路等8條公路正式通車,山丹縣路網主框架進一步完善,切實為山丹馬場旅遊、農牧産業發展等奠定良好的交通基礎條件。
槐溪小鎮道路
近年來,山丹縣不斷加大建設投入,延伸改造鄉村路網,著力提升農村出行條件和服務品質,農村公路連線成網、進村入戶,串聯了一路風景、帶動了一片産業、造福了一方百姓,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服務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感”
山丹縣在努力實現交通路網“大格局”“微循環”的同時,不忘從小處發力寫好民生答卷。近年來,山丹縣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出發點,持續優化公共出行服務水準,不斷加快構建高效貨運物流體系,全面提升客貨運輸保障能力。深入推進道路客運行業轉型發展,應時推出7座以上“定制客運”服務,採用乘客“點單”,平臺“接單”提前預約服務,科學制定線路,讓群眾出行更加便捷舒適,安全高效。目前,山丹縣已推廣使用7座以上定制客運26輛。
“定制客運”實現家門口乘車服務,而新能源化是推動城市綠色出行、減少空氣污染、降低運營成本的重要舉措。
清泉鎮雙橋村“彩虹路”
山丹縣積極踐行綠色出行理念,持續推動車輛能源結構向低碳化、電動化轉型發展,共投放新能源城市公交車24輛,開通公交線路3條,設立公交站點117個,公交路網基本實現城區全覆蓋。同時加大新能源計程車更新工作,通過走訪調研、座談交流、赴外考察等方式,積極引導客運企業採用新能源汽車,並配套建設充換電基礎設施。截至目前,山丹縣共運營計程車193輛,更新新能源計程車96輛,建設新能源充電樁60個。
為加快完善農村公路運輸服務網絡,暢通城鄉“微循環”,山丹縣堅持“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客貨並舉、運郵結合”的總體思路,持續完善農村公路運輸服務網絡,建立物流配送中心1個,依託鄉鎮村社商超、村委會等設立鄉村快遞便民服務點111個;建有二級客運站1個,共運營客車76輛,開通城鄉客運線路22條,實現農村客運與物流行業“資源共享、業務互助”。
下一步,山丹縣將繼續昂揚奮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舉措、更加堅實的步伐,不斷書寫交通運輸發展新藍圖,讓坦途如虹的交通網絡成為“古韻山丹”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石和永恒動力。(文/圖 錢大偉 王國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