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2025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生態環保行”深入甘肅武威天祝藏族自治縣。在祁連山東端的高原腹地,記者們走訪石門水庫與退耕還林片區,見證這座“青藏之眼”如何以水為脈、以綠為基,在守護與發展中書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護水為基:守好江河源頭“生態閘”
祁連山冰川融水孕育了黃河與石羊河流域的生命脈絡。在金強河畔,石門水庫碧波盪漾,這座集灌溉供水與生態補源於一體的樞紐工程,通過生態護坡技術與庫區植被修復帶建設,實現水利功能與生態保護的“雙達標”。
作為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天祝縣以“三條紅線”剛性約束水資源管理,2024年天祝縣用水量控制在8216萬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44.8%;通過8座小型水庫數字化改造、11座調蓄水池聯動調度,構建起“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統籌調配體系。河湖長制的創新實踐更讓治理精準落地。“一看水、二查牌、三巡河、四訪民、五落實”的五步工作法,推動8條河流通過健康評價,其中金強河獲評“省級美麗幸福河湖”,大通河治理經驗在武威市推廣。2022年,天祝縣因河湖管理成效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連續6年考核優秀。
石門水庫
增綠為要:織密高原生態“防護網”
驅車穿行天祝山川,雲杉林沿山脊鋪展,昔日退化草場變身“綠色銀行”。天祝縣以“三北”工程為核心,統籌退耕還林、草原修復等生態項目,累計人工造林2.6萬畝,治理退化草原1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95%,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88.61%。
生態價值轉化催生多元業態。天祝縣培育林下經濟主體50家,冰溝河景區沿岸9家農家樂年營收200萬元;7家飼草企業與20家草種企業形成産業鏈,年加工草種2500噸、飼草1萬噸,産值超2億元。天祝縣積極與蘭州大學等高校合作,建設7000畝草種繁育基地;供應年檢草種500噸,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增值”
制度為綱:構建全域治理“鐵網格”
天祝縣構建“縣、鄉、村護林員”三級網格,1513名護林員與175名草管員劃定責任區,2024年各級林長巡林9057次,護林員巡護2.1萬次,實現“一山一坡有人管、一林一草有人護”。
森林防火與物種保護構築安全底線。天祝縣以“8311”機制為核心的防控體系,整合數字化巡護與毗鄰縣區聯防聯控,實現建國以來無重大森林火災;境內棲息的48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雪豹、岩羊等珍稀物種頻繁現身,累計救助馬麝、兔猻等野生動物12次。
石門水庫碧波盪漾
“我們將以祁連山生態保護為核心,堅持‘四水四定’,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決守好綠水青山,為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持續輸送源頭活水。”天祝縣水務局黨組成員、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拉寶庫説。
站在抓喜秀龍草原遠眺,祁連雪頂與金強河水相映成畫,這座“三區三州”小城正以“上游”擔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可複製的“祁連樣本”。當綠色成為發展底色,“青藏之眼”的生態傳奇,正在續寫更璀璨的篇章。(文/圖 武嘉儀)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