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老外在寧夏     |     數説寧夏     |      寧夏優品
農業“超級大棚”裏的工業“魔法”
2025-06-26 09:45:05來源:寧夏日報編輯:王悅陽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建築垃圾、各種固廢變成“魔法土壤”——農業“超級大棚”裏的工業“魔法”

  盛夏炎炎,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春林崑崙生態園區改造現場熱火朝天。不久後,這裡將變身育苗種苗農業産業種植基地。這些“超級大棚”在核心專利技術的加持下,展現出驚人效能:墻體厚度僅為傳統土棚的六分之一,卻能在冬季高效吸儲太陽能,無需額外供暖設備即可緩慢釋熱;且在相同佔地面積下,硬生生“擠出”0.6畝以上種植面積,預期壽命長達三四十年。

  與此同時,在寧夏大學葡萄酒與園藝學院的實驗室,建築廢料、工業固廢變成了“魔法土壤”,並在寧夏錦繡世紀科技採摘園應用。

  曾經令人頭疼的渣土、混凝土塊、粉煤灰等廢棄物,如今在科技的“魔法”下,正在現代農業領域重獲新生。

  車間裏的“魔法”鍛造

  6月20日,在崑崙生態園區改造現場,一排排青色大磚格外引人注目:每塊長1米,寬、高均為0.5米,重達400公斤,需用小型起重機吊到合適的位置,工人們再把它們砌進大棚墻體中。

  這些“大塊頭”的原材料暗藏玄機。

  “它以建築垃圾再生材料為基礎,加入粉煤灰等工業固廢,結合專利技術生産的特殊材料加工而成,學名為‘新型集成相變墻體用蓄熱砌塊’,具有強大的蓄熱和隔熱功能。”寧夏錦繡世紀科技有限公司承擔崑崙生態園區34棟舊棚翻建任務,公司董事長王義軍介紹:“墻體外這層黑色塗料就是我們的核心技術。”

  用手觸摸,亦沒有異樣。“它的優勢在冬季。墻體能夠吸收太陽能並緩慢釋放熱量,使大棚內的溫度保持在適宜範圍。”王義軍介紹,冬天,不採用其他任何加熱設備,墻體摸上去會暖暖的。極溫天氣下,新型溫室大棚內最低溫度均在8℃以上。

  渣土、混凝土砌塊、碎石、瓦礫、瀝青塊、粉煤灰……把這些廢料應用到現代農業領域,“魔法”是如何誕生的?

  走進“魔法”第一站——位於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寧夏潔境科技有限公司原材料加工車間,只見混凝土砌塊、磚石等建築垃圾堆積如山。工人們操作裝載機將建築垃圾運往破碎線入口。隨著一陣轟鳴聲,巨大的破碎機將混凝土塊、磚石等材料粉碎成桃核大小的骨料,部分則“粉身碎骨”變成細沙。

  工人們站在操作臺前,不時調整設備參數。隨著設備不斷運轉,經過二次破碎,一堆堆碎石和細沙逐漸成型,在傳送帶上緩緩前行。

  在制磚車間,這些原料在公司核心材料的加持下,被統一“身份”——新型集成相變墻體用蓄熱砌塊。它們一塊塊整齊地走下生産線,後被運到陽光下碼好。經晾曬,變得更加結實。“每天可以生産600塊,可消納各種固廢、建築垃圾20多噸。”寧夏潔境科技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冉啟煒説,“這些再生材料的強度和性能完全符合城市建設的要求。”

  大學實驗室裏的“魔法土壤”

  現代農業需要智慧化、綠色化、高效化,而傳統土質大棚問題不少:墻體開裂、鋼架銹蝕、冬季夜間溫度低至0℃。“這一代日光溫棚已使用20多年,設施老化嚴重,傳統種植收益低,用電等安全隱患突出。”興慶區掌政鎮春林村黨支部書記潘利華介紹,80%的棚體長期閒置,少量在用的溫棚年收益不足5000元。

  一項新技術帶來希望。2024年,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重大項目《寧夏冷涼蔬菜設施結構與環境智慧控制系統研究與示範》實施,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牽頭實施,瀋陽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寧夏大學以及寧夏錦繡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寧夏潔境科技有限公司等聯合開展,首次將一般工業固廢、建築廢料運用到農業生産領域,解決了傳統土質大棚土地利用率低、使用年限短、保溫性能差、不適宜開展機械化作業等問題。

  “魔法”同樣在寧夏大學葡萄酒與園藝學院實驗室裏發生,學院院長、教授張雪艷的電腦裏,記錄著冬日裏白天相變墻體表面接收的太陽輻射等關鍵數據。“通過監測數據,不斷調整蓄熱砌塊的配比,可以達到更好的蓄熱效果。”張雪艷介紹。

  張雪艷團隊還將建築廢料、工業固廢變成了“魔法土壤”——建築垃圾碎料和粉煤灰經處理後,粗粒徑微沙如同硅砂類物質,透氣性極佳。將其與堆肥、草炭及秸稈等農業廢棄原料復配,製成了育苗和栽培的優質基質。

  6月上旬,張雪艷帶著學生來到寧夏錦繡世紀科技採摘園。這裡的第三茬綠寶香瓜進入採摘期,它們就被種植在“魔法”土壤上。經測量,“魔法土壤”顯著提升了作物生長速度與産量,同時降低了對優質土壤的依賴。

  溫室大棚裏的新希望

  走進興慶區大新鎮新渠梢村,種植戶盛培利的“別墅”級大棚令人驚嘆。

  他承包該村9號新型農業大棚,墻體由“魔法磚”砌築,內部廚房、盥洗室、客廳等生活空間與綠意盎然的小白菜、水蘿蔔、嫩韭菜、果樹等和諧共存,充滿田園生活的愜意。

  50多歲的盛培利,是當地的老種植戶,十幾歲就跟著父母種大棚。説起這個大棚的神奇,盛培利感慨道:“去年冬天最冷時,棚內溫度仍在8℃以上,省了不少採暖費。在夏季,棚溫也很適宜,避免了高溫傷苗。”

  在錦繡世紀科技採摘園,十幾棟“超級”大棚內生機勃勃。粉煤灰栽培基質打造的“移動果園”內——盆栽的櫻桃、吊幹杏、蘋果、葡萄等即將進入“休眠”狀態,靜待今年10月錯時上市;工人們正採摘草莓番茄、小香瓜,準備銷往全國各地。

  “這些新型‘超級大棚’,不僅消納建築垃圾、工業固廢,還集成了空氣管道供熱、太陽能光伏轉換等新技術,既是固廢的終結者,更是綠色農業的高效引擎,極具推廣價值。”張雪艷説。(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倪會智 安小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