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數字浙江     |      直觀中國      |      長三角      |       看浙裏        
走進博物館 樂享文化之夏
2025-07-09 09:24:34來源:潮新聞編輯:趙春曉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有風來丨走進博物館,樂享文化之夏

  炎炎夏日,戶外“city walk”在熱浪中退潮,各大博物館則迎來暑期參觀的一波波人流。浙江各地的博物館紛紛推出特色展覽和互動活動,吸引觀眾特別是孩子和家長組團“打卡”。從沉浸于高科技文物展,到深度觸碰歷史文明,知識滿滿、體驗豐富的博物館推動“文化消暑”成為新風尚。

  01

  科技與藝術碰撞

  7月8日,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開啟一場全新的“虛擬”展覽。

走進博物館 樂享文化之夏

石窟藝術超感沉浸體驗展區。潮新聞資料圖

  在“相無古今——石窟藝術超感沉浸體驗”展區,有風君看到,不少觀眾佩戴上VR頭盔後,開始“虛空探物”。他們對著空氣或伸手觸摸,或者認真傾聽,不禁令人好奇,展覽究竟呈現了什麼?

  等到有風君也戴上頭盔,才發現眼前別有洞天。一位仿佛從敦煌飛天圖中走出來的“妙數飛天”AI數字人來到眼前。在她的導覽下,走進物質現實區,12件來自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的犍陀羅雕塑3D複製件,以及深圳市梵亞藝術博物館的20件犍陀羅文物,散發光輝;一幅幅介紹詳情的紙卷在空中出現。進入增強現實區,從石碑上摘取的漢字憑空出現,還可進行互動。

  當有風君邁入虛擬現實區,周圍的實景展品以及其他觀眾都消失了,眼前只剩下AI數字人。有風君來到了一片雲海之上,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壯麗景色輪番在周圍登場,如乘坐輕舟,過萬重石窟。不一會,又進入敦煌莫高山石窟,洞窟內光線流轉,體驗正如真的置身其中。等摘下頭盔,才發現不知不覺間已走到展區出口。其他觀眾也和有風君一樣如夢初醒,石窟藝術的魅力無形間早印入腦海。

走進博物館 樂享文化之夏

觀眾正在體驗“虛擬”展覽。潮新聞資料圖

  展覽總策展人趙梓君説,在約12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內,展覽運用了數字3D列印、拓展現實(XR)、AI演算法輔助圖像生成和實時渲染等最新數字技術手段,構造出“物質現實—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的三段式結構,拓展了博物館展陳模式的全新維度。

  可以説,一場展覽通過科技賦能,讓歷史“活”起來;通過沉浸式體驗,讓藝術“動”起來。

  02

  歷史與當下相逢

  實際上,這場沉浸體驗展已經是浙江省博物館近期推出的第四場展覽。進入暑期,精彩的展覽一波波上新,它們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即以文物為媒,觸摸文明脈搏,幫助觀眾跨越時空,與歷史文明深度對話。

  前不久開幕的“大唐盛世 法門珍寶——唐代文物精品特展”,以“大唐盛世”為時代背景,以“法門珍寶”為亮點,匯集了全國7家文博單位的百餘件精品文物,精選了秘色瓷、金銀器、琉璃器、絲綢等大唐瑰寶,為觀眾提供了一把打開盛唐之門的鑰匙。身著漢服的管同學和朋友特意趕來看展,用相機拍下這些珍貴的文物。“原來美不勝收的秘色瓷就誕生於我們浙江。這種跨時空的聯結,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唐代技藝的高超,還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她説。

走進博物館 樂享文化之夏

唐代文物精品特展現場。圖源 浙江在線

  文物跨省聯合展出,已經成為文博領域的新業態。不久前,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開啟的“宮廷畫師養成記——故宮博物院古書畫臨摹複製技藝展”,故宮博物院與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聯手將102件(套)故宮珍藏古書畫精品摹本帶到浙江,集中呈現千餘年中國繪畫的經典作品全貌。

  放眼長三角,上海博物館近期大熱的“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考古特展”展覽聯合了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館與考古機構,匯集了310件/組珍貴文物,向觀眾展現紅山文化近20萬平方公里的文明土壤和千餘年的文明歷程。觀展熱度與日俱增,對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是個檢驗。為滿足暑期觀展需求,全省各地博物館紛紛延時閉館,如之江文化中心在暑期夜間延時開放至21:00,開啟“博物館奇妙夜”。許多場館也為觀眾提供更加便利的措施,如浙江美術館的接駁專線加密發車班次,實現從地鐵站到館內直達。

走進博物館 樂享文化之夏

紅山文化古國文明考古特展現場。上海博物館 供圖

  【短評】

  被文物本身的溫度征服

  走進夏日裏的博物館,年輕人在遠古陶器前打卡,孩子在沉浸式展廳裏驚呼,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旅消費的升級,更是一種精神需求的自然流露——在快節奏的時代,人們開始渴望用歷史的厚重感來平衡生活的浮躁。

  這股熱潮背後,藏著兩個有趣的矛盾現象。一邊是科技讓文物“活”起來,一邊是觀眾更想觸摸真實的歲月痕跡。一邊是網紅展項引發跟風打卡,一邊是越來越多的人會在某件展品前長久駐足。

  實際上,這些看似相悖的現象,恰恰説明博物館正在構造現代人橫跨虛實的精神空間。我們用數字技術降低理解門檻,卻最終被文物本身的溫度征服。(記者 李嬌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