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界     |      直觀中國     |     熱點專題     |     老外在寧夏     |     數説寧夏     |      寧夏優品
“四個解答”折射固原生態之變
2025-07-18 09:14:22來源:寧夏日報編輯:王悅陽責編:魏寒冰

  煤礦礦井口邊上的14畝土地流轉給了村民海飛龍後,全村人為什麼“炸”開了?

  一股腥臭味逼得鄭厚剛搬離居住了30年的老宅,他和搬走的20多戶村民為什麼又一一回遷?

  聽著涇河嘩啦啦的水聲,已生白髮的楊生傑為什麼總有一種回到兒時的感覺?

  18攝氏度的夏天,六盤山雨水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養蜂人馬建霞為什麼一句話就能道出其中奧秘?

  “4個為什麼”的解答,正是固原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象化表達。這片曾被視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黃土旱垣,如今,生態環境變遷的新故事與百姓紅紅火火的新生活交織,鋪展開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煤渣地裏種出了脆甜蘿蔔

  “誰不知道,礦井口那塊地裏摻著煤渣子,這咋能長出莊稼?”村民質疑聲此起彼伏,海飛龍也一肚子不樂意。

  炭山村,因炭山煤礦而得名。1958年,炭山煤礦的轟鳴聲在山谷中響起,這座地方國有煤礦曾撐起一方經濟,卻也留下滿目瘡痍:開窗半日,窗臺能掃出半碗煤灰;穿白襯衫出門,轉眼被染成黑色。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固原市“壯士斷腕”。

  2008年,炭山煤礦被關停,同時,固原市先後實施10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涵蓋18座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面積為1.44萬畝。

  誰破壞誰治理。春季,煤礦負責人帶人在光禿禿的山坡上栽樹苗。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後,家家戶戶拿起鐵鍬,1.2萬畝耐旱的檸條、沙棘紮根山梁,焦黃的山坡被織成了綠毯。2022年,機械轟鳴,建設起高標準農田。

  去年,海飛龍流轉土地準備種玉米,卻分到了14畝“煤渣田”。當了10年煤礦工人的海飛龍非常熟悉這片煤渣地,土裏摻著煤渣,風吹過捲起細密的灰靄,連路過的羊隻身上都沾著黑灰。

  “種失敗了也不怕。”想到每畝500元的蘿蔔種植補貼,海飛龍悶聲撒下一把蘿蔔籽。秋收時節,曾經的焦黑之地竟帶來了驚喜:蘿蔔個個滾圓,咬開脆生生的,還泛著甜。

  今年7月初,海飛龍計劃再種些小秋雜糧。固原市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盤活土地資源、生態修復和發展特色農業等舉措,生態顏值成功轉化成綠色産值。

  黃土旱垣變身“西北綠肺”

  “小時候涇河的水聲能傳一里地,嘩啦啦帶著石頭滾。後來林子禿了,河也啞了。”這是固原市六盤山林業局龍潭國有林場護林員楊生傑兒時的記憶。

  “林二代”楊生傑當護林員已有30年之久。腳下這條走了30年的路,每一步都疊著父母的腳印。

  20世紀90年代,楊生傑剛參加工作,六盤山出現了亂砍濫伐現象。一次,楊生傑看見鋸樹産生的木屑鋪了一地,足有10釐米厚。當時六盤山植被稀疏,荒山面積大,單位組建多個造林隊,楊生傑清晰地記得,樹苗全靠人背驢馱。     

  “當年提半桶水爬2個小時山路種的樹苗,現在已經成了林子。”楊生傑輕撫一棵碗口粗的油松説道。近年來,隨著國家水源涵養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的建設,固原市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以及幾代人實施的植樹增綠工程,六盤山森林覆蓋率從1958年的27%躍升至現在的60.1%。

  這個與山同呼吸的家族,用半個世紀完成綠色接力。父親楊世江在亂砍濫伐聲中巡山護林,母親梁梅英在育苗中辛勤耕耘;第二代楊生傑見證了GPS定位儀、高清攝像機、紅外線監測等護林新裝備的應用。

  如今的六盤山,被譽為“西北綠肺”“避暑天堂”,去年捧回聯合國“自然城市”稱號。

  清水河迎來老朋友和新夥伴

  曾經,一股腥臭味逼得鄭厚剛舉家搬遷。

  清水河是固原市原州區官廳鎮喬洼村四組村民鄭厚剛童年的“歡樂谷”,只要一潑水,魚“呲溜”一下子竄得老遠。隨著河兩邊興建的澱粉廠越來越多,污水大量排進河道,清水河的“清”字消失了。2000年,鄭厚剛搬離居住了30年的老宅。

  “清水河治理好了,乾淨了,水清了。”起先他不相信親朋好友的話。一次回村辦事,他發現,清水河河如其名。

  原州區水務局工程師顧懷富手裏的4張佈置圖,解開了清水河變清的原因。

  清挖河道、灌水“換血”、重塑水文生態……從2008年開始,原州區對清水河實施全面規劃治理,顧懷富繪製了《清水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平面佈置圖》。

  2017年,他採用QQ地圖截圖的方式拼接出第一版佈置圖,“現在看,它只能算是個草圖”。

  第二版佈置圖完成于2019年,由8張航拍圖連接而成,並且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濕地公園,看上去更加完整。

  2020年,他從電腦上下載了一幅幅清水河的照片組成第三版佈置圖。

  2021年,西安市設計院設計人員與原州區水務局工程師、技術員合作繪製出第四版佈置圖。

  從第一版到第四版,佈置圖最大的特點是綠色和藍色增多,灰色和黃色減少。顧懷富介紹,清水河原州區段新建灘地實施生態修復,種植了喬灌木、播撒了草籽,把廢棄魚池改造為連續水面,種植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發揮了增加濕地面積、凈化水質、河道補水的多重作用,既改善了沿河生態環境,又維護了河道健康。同時,原州區利用30多座水庫調蓄水量,保證河道生態基流。

  一河清水、兩岸綠樹、四季有景已成常態。鄭厚剛和陸續搬走的20多戶村民又一家家遷回。

  2022年7月,在外闖蕩了十幾年的閆偉回鄉看望家人。散步于清水河邊,碧波盪漾的美景,讓他萌生了發展農家樂和民宿的念頭,正式營業的當年,營業額就達150多萬元。在閆偉的號召下,一年多時間,四五家民宿拔地而起。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北移

  説起18攝氏度的夏天,土生土長的馬建霞用最樸素的感知,道出了六盤山雨水的微妙變遷。“過去夏天比現在熱多了,現在溫度一升高,一陣雨就來了。”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向北移動了0.2個緯度約22公里。”固原市氣象局服務中心主任楊文海用數據作出解答。近30年,固原市年均降水量增加25.4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這一“生命線”的北移,讓這片曾經常年乾旱的土地,成了西北罕見的濕潤綠島。

  雨水的豐沛,催生了“氣象經濟學”。從冷涼蔬菜到道地藥材,從林下珍菌到生態肉牛,固原市正以氣候稟賦重塑産業鏈價值坐標。

  早年間,六盤山生態脆弱,蜜源單一,養蜂人馬建霞離開家鄉外出做生意。

  轉機始於固原市生態修復和治理。封山禁牧、退耕還林,涇源縣森林覆蓋率躍至42.24%,植被覆蓋率超90%,蜜源植物從幾十種增至500余種。

  “就像蜜蜂離不開花,花離不開好生態,咱的根也在這兒。”馬建霞返鄉後重拾甜蜜事業,成立涇源縣涇河源鎮涇六盤蜂業養殖基地,年均純利潤30萬元。

  與2012年的科學考察數據相比,目前,六盤山區的高等植物種類從1140種增加到1185種,鳥的種類從200種增加到347種,哺乳動物的種類從47種增加到64種。

  從“求溫飽”到“謀生態”,從“賣原料”到“塑品牌”,這條“甜蜜路”上,每箱蜂都是一粒種子,承載著青山對人的饋贈、人對青山的守望。正如馬建霞所説的:“山養蜂,蜂養人,好日子就像這蜜,越釀越甜。”(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喬素華 袁洋 何娟亮 陳永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