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十余載,慶元“月山芽兒”以青春之名接力“月山春晚” 月明處,鄉愁亮
盛夏的午後,蟬鳴陣陣。這兩天,在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鄉中心小學的老杉樹下,一群孩子正手捧劇本,專注地排練著話劇。浙大城市學院工程學院愛心教育援助基地暑期社會實踐隊員高彤站在一旁,耐心指導著他們的每個細節。“我們此行的意義遠不止于社會實踐,更是肩負著村裏的重托,為月山培育藝術新苗,深化年輕一代對村晚的情感認同。”高彤輕撫著孩子們的小腦袋,眼中滿是自豪:“他們學得很快,等明年過年,就都是最棒的小演員了!”
月山村的後山有一彎呈半月形的毛竹林,村前的小溪也呈弧形,民居沿溪建造呈半月形,兩個“半月”恰好合成一個圓月,村名由此而來。就是這樣一座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小山村,1981年誕生了全國第一台“鄉村春晚”。每年小年夜、正月初二,“月山春晚”都會準時開場,男女老少爭相上臺,自編、自導、自演,各施所長,用歌舞、小品等生動的表演形式把農村生活搬上舞臺,質樸的鄉音伴著山風回蕩,吸引了四方來客,聲名遠揚。
2010年,“月山春晚”被列為浙江省文化廳“文化良種”培育項目,作為示範案例向全省推廣,帶動更多鄉村舉辦自己的“村晚”,這一模式逐漸輻射全國,成為鄉村振興和文化惠民的典型範例。2023年,慶元“月山春晚”還被列入全國“村晚”示範展示點名單,將“中國式過年之文化樣本”復刻在大江南北。
如今,這臺承載著鄉土記憶的晚會,在吸引廣泛關注的同時,也成為年輕人的新鄉愁。
一台晚會的跨代傳承
“蛇年春晚是我們新一代‘芽兒’(指代年輕人)接棒導演‘月山春晚’的第一年,一定要辦得有特色。”2024年臘月初,兩位90後導演吳麗玲和李雯靜早早便在“月山芽兒”微信群裏開始張羅新一年的“月山春晚”。
四十五載,“月山春晚”的文化薪火始終傳承不斷。為了守護這份珍貴的集體記憶,一代代“月山芽兒”在臺前幕後學習成長。作為將“月山春晚”帶出深山的第一代“築夢人”,土生土長的月山女兒吳艷霞,自2000年起便以超前的眼光,通過創建“月山芽兒”聯絡群,把月山村的大學生和外出創業打工者緊密相連,逐漸聚集培養起一批年齡涵蓋80後、90後、00後的“月山春晚”主創團隊,李雯靜和吳麗玲便在其中。
“自小學起,我們就經常登上‘月山春晚’的舞臺,長大一點,就開始幫艷霞姐籌備每年的春晚。”李雯靜翻開手機相冊,兒時的演出照和幕後的花絮照仍被她悉心收藏。如今的她,已經是一名優秀的舞蹈老師,可以在工作之餘,用更專業的藝術視角,審視和傳承這場鄉村文化盛事。
“心歸·源起”是她們為蛇年村晚定下的主題。在吳麗玲看來,“月山春晚”從以前簡陋的美工布景到如今聲光電影的華美舞臺,從農村生活的自娛自樂到時代發展中無數鮮活元素的加入,每一年都在蛻變,都在追趕時尚的腳步。但無論“月山春晚”形式如何變化,終究都有一個初心——傳播文化,演繹鄉愁。
村莊記憶的年輕表達
“這份文化與鄉愁,不僅藏在村晚的歌聲舞影裏,更鐫刻在月山村的一橋一水中。”吳麗玲説著,目光轉向村口斑駁的古廊橋,“我們村曾有‘二里十橋’的美譽,儘管歲月無情,五座古橋已遭毀損,但幸運的是,如龍、來鳳、白雲、步蟾和耕坑五座古廊橋依然保存完好。”話音未落,她的眼中卻又染上幾分惆悵:“這些廊橋陪伴我們長大,可很多人卻從未關注過它們的歷史,甚至連這些橋的名字都叫不全。”
作為“月山春晚”的新生代主創,吳麗玲和李雯靜決心在傳承的同時,進一步豐富村晚的內涵,把廊橋文化融入其中,喚起更多人深層次的鄉愁記憶。
這個想法很快在“芽兒”中引發共鳴,大傢夥兒紛紛各展所長,想用更有創意的節目詮釋對村晚的赤忱。
寒假返鄉的“00後”大學生吳菀爾,回家前便構思起了自己的村晚表演。從小在廊橋玩耍的她,對廊橋有著説不盡的童年情結。“我決定用自己擅長的短視頻拍攝手法,以微電影形式講述我眼中的廊橋。”
經過兩天一夜的緊張拍攝,由吳菀爾導演、四位本村孩子參演的微電影舞臺劇《橋見》成功首演,新穎的形式和真摯的表演贏得滿堂喝彩。自此,廊橋與村晚的故事在新一代“月山芽兒”手上翻開新篇。
“月山芽兒”的花樣接棒
那些散落在五湖四海,無法回家的“芽兒”,則通過雲端觀看直播、場外運營傳播等方式,讓鄉愁突破地理阻隔,完成精神的歸鄉。遠在瑞安市融媒體中心工作的吳蘇媛,憑藉專業優勢,主動承擔起村裏視頻號“月山春晚”的運營工作。“雖然回不去,但通過剪輯這些承載鄉情的節目,讓更多人看見家鄉的美好,我仿佛也觸摸到了月山的溫度。”
如今,這些年輕人已然成為“月山春晚”傳承賡續的中堅力量。他們既守護著傳統文化的根脈,又以創新思維為其注入時代活力。歷經歲月沉澱,“月山春晚”從單一演出升級為複合型文化IP,新建的月山春晚展覽館不僅完整保存著歷年珍貴記憶,更孵化出“禮以月山”文創品牌,讓傳統文化以嶄新姿態走進現代生活。
近年來,“月山春晚”通過與慶元廊橋越野賽的深度融合,還形成了常態化的文化供給,逐步實現從文化名片到文旅融合品牌的演變,吸引全國各地遊客紛至遝來,更喚醒了遊子們的返鄉熱情。
“月山芽兒”吳學平,在結束十餘年漂泊生涯後,回家創辦了村裏第一家高端民宿“溪岸圖”,並用滿墻的老照片為遊客介紹“月山春晚”的發展歷程。在他的示範帶動下,村裏的農家樂、特色民宿目前已增加至32家。隨著遊客的連年遞增,月山村旅遊總收入也實現年均增長35%以上,村集體年收入達100余萬元。
當舞臺的燈光再次亮起,照亮的不僅是月山的夜空,更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寄託鄉愁的明燈。這場延續四十余載的文化接力,正以青春之名續寫著新的篇章。(記者 暴妮妮 通訊員 周彥 劉靜琪 吳婷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