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0余米海拔高原,2000余公里征途……近日,在青海省的G214國道上,3輛滿載皮卡在凍土路面上留下深深轍痕。這是長沙理工大學“冰峰築路”青藏高原交通發展觀察團的首次高原征程——他們正奔赴交通運輸部青海凍土研究觀測基地,開展高海拔瀝青暴露實驗。
青藏高原地區年平均溫度低,凍土廣泛分佈且生態系統脆弱。高海拔公路上,常因反復凍融導致路基不均勻變形,形成鼓包或坑洼。“這是一處典型的橫向裂縫。”經過一段起伏顛簸的路面時,團隊指導老師葛冬冬説。第一次踏上高原,直面道路病害的同學們瞬間圍攏,望著裂縫裏凝固著高原風霜的紋路。
成員將瀝青塊逐一搬運至暴露實驗場地 供圖 長沙理工大學
在觀測基地,團隊成員們抱著用於實驗的方形、圓形、柱狀瀝青塊,逐一搬運至暴露實驗場地。處在缺氧環境下,成員即便腳步虛浮,仍然盡力將瀝青塊整齊準確地放置到位。“我們帶來的自研高性能瀝青材料,將在試驗場開展為期一年的紫外老化、直接間接拉伸、單軸壓縮實驗。”團隊成員鄧佳榮介紹,後續,這些材料將持續經受高原強紫外線、劇烈晝夜溫差及凍融循環的多重“淬煉”。
據悉,劇烈的晝夜溫差是造成高原路面病害的主因之一。“我們的高性能瀝青具有寬泛的服役溫度區間,可抵禦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葛冬冬解釋。“本次暴露實驗數據將用於升級改良材料配方,同時為破解凍土區道路變形、開裂等難題提供珍貴資料。”團隊的研究思路是通過材料、級配優化與微觀結構調控,同步提升低溫抗裂與高溫抗車轍性能,從根源上解決凍土路基季節性變形難題。
“此次實踐後,青藏高原對我們來説再也不僅僅是地理課本上的文字概念,而是由震撼自然景觀、獨特文化底蘊和堅韌生命力交織的壯麗圖景——而道路,正是串聯這一切的脈絡。”實踐團成員劉杜洋在日記中寫道。
未來,長沙理工大學交通學院科研團隊將繼續致力於破解高原凍土區道路病害難題,依託實驗成果開發的高性能瀝青,有望大幅提升路面的耐久性、安全性與服役壽命,為雪域高原上的天路披上“安全鎧甲”。(文 陳江楠 賓俊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