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隴南禮縣四角坪遺址:秦帝國禮制建築群的千年謎題與“大一統”印記
2025-08-27 11:02:15來源:光明日報編輯:薛陽責編:薛陽

  原標題:揭秘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探尋塵封的秦帝國禮制建築群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1

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現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從高空俯瞰,四格子山頂被人為削平,形成了一方開闊而規整的巨型平臺。平台中央,一處夯土臺基雄踞核心,被四週的建築基址環繞。這便是入選202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甘肅隴南禮縣四角坪遺址。

  此山為何人所削?建築又為何而建?如此龐大的工程,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為了揭開重重謎題,2020年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對遺址展開系統性發掘。如今,發掘工作已接近尾聲。日前,記者隨考古工作者,探訪了這片沉睡2200餘年的神秘遺址。

  秦代大型禮制建築群

  頭頂驕陽,登上海拔1867米的四格子山頂,眼前的恢宏景象令人震撼。遺址面積逾10萬平方米,山頂核心建築群面積約2.8萬平方米。

  2009年,時任禮縣博物館館長王剛在這裡發現了疑為秦漢時期的瓦當,隨即聯繫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我們登上山頂查看,整個山頂異常平坦,絕非天然形成。那時山上還種著麥子,有趣的是,中間地帶的麥子長得格外稀疏,好像營養不良似的。後來我們才明白,它們長在夯土臺上,土層太薄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四角坪遺址考古隊領隊侯紅偉回憶道,“當時推測這可能是一處軍事堡壘。”

  在已故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化成的推動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對四角坪地區進行了兩次勘探,該遺址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

  2020年,四角坪遺址發掘工作正式啟動。經過六年努力,考古工作者已基本廓清建築的整體形制。

  “它和我們過去發掘的居址、墓葬都不同,而是以建築基址為主的大型遺存。”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四角坪遺址現場負責人裴建隴説。

  在遺址中央,一處面積約900平方米的方形夯土高臺格外醒目。以它為核心,週邊環繞著三重門及門塾建築、四角分佈著曲尺形建築,它們通過夯土垣墻相連,共同構成了對中心夯土臺的圍合之勢。

  這一宏大的建築群建於何時?

  “現場發現的瓦當全部為雲紋瓦當,未見文字瓦當,而距離遺址僅4.7公里的鸞亭山漢代皇家祭祀遺址,卻出土了西漢初年的‘長樂未央’文字瓦。反觀規模等級更高的四角坪,竟未見一例文字瓦當。”裴建隴説,通過比較秦始皇陵、姜女石遺址等秦代遺存,結合歷史背景判斷,四角坪遺址應為秦帝國統一後營建的大型建築遺存。

  “整體建築組群主次分明、對稱嚴整,展現出極強的禮儀性。據此我們推斷,四角坪遺址是一處極為重要的秦代禮制性建築群。”侯紅偉總結道。

  疑為始皇西巡祭祀場所

  站在四角坪遺址環顧四野,翠峰環抱,天幕低垂,仿佛觸手可及,這裡宛如宇宙中心。

  四角坪的選址顯然經過深思熟慮。遺址東側是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西側則是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所在的西山遺址,四角坪恰處於這兩處早期秦文化重要遺存的中間。

  此外,遺址所呈現的中心明確、高度統一的建築格局,仿佛在無聲地宣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天下唯有皇帝一人獨尊。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在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次年,也就是西元前220年,他曾巡視隴西、北地兩郡。禮縣地屬秦隴西郡,也是秦人發祥地。

  “四角坪遺址或與秦始皇西巡迴鄉祭告天地有關。”侯紅偉分析道。如同後世項羽“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的感慨,又或是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豪情,與二人年代相去不遠的秦始皇,在成就曠世功業後,亦可能懷有“衣錦還鄉”的強烈願望。回到祖先肇基之地,向先祖告祭統一大業。

  至於祭祀的核心對象,侯紅偉進一步猜想,可能與“水”有關。根據“五德終始説”,周為“火德”,秦代周,秦屬“水德”。那麼,秦始皇很可能在此舉辦過一場關於水的祭祀。不過,學界對此頗有爭議,也有觀點認為四角坪可能是人先祠、明堂或宗廟等禮制建築。

  那麼,是否有直接證據表明秦始皇曾在此祭祀?

  遺憾的是,截至目前,四角坪沒有發現祭祀坑,也未見明確的祭祀遺跡。

  裴建隴表示:“在多年的發掘中,遺址未見明顯修繕或更替使用的痕跡。出土建築構件規格整齊,風化程度相近,它大概率是在短時間內建成使用,隨後突然被廢棄。”更耐人尋味的是,那些支撐建築的柱子也仿佛人間蒸發,柱洞底部空空如也,沒有腐朽的痕跡,也沒有火燒後炭化的痕跡。“仿佛這裡建好後,主要材料即被人刻意搬走,甚至遺留的磚也多是殘破的。”他補充道。

  儘管謎團重重,四角坪遺址的歷史價值毋庸置疑。“它誕生於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關鍵節點,是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的物化載體,體現了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初期的風格和氣魄多民族。”侯紅偉總結道。

  四角坪遺址嚴整對稱的佈局,是此前文獻與考古發掘均未得見的建築形制。這一開創性佈局為後世西漢德陽廟、王莽九廟,乃至明清時期天壇、地壇等國家級祭祀建築所承襲,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開先河之意義。

  或發現我國現存最早的“闕”

  日頭高照,記者看到,遺址西南角探方內,考古隊員段濤正帶著幾名工作人員埋頭作業。

  “我們正在清理最週邊建築的拐角區域,確認建築是否有覆瓦、有沒有頂棚、有沒有支撐的柱子……進一步摸清建築細節、還原四角坪建築群的樣貌。”段濤介紹。

  通過多年持續不斷的發掘,一些新發現、新成果也不斷涌現。

  考古隊曾將西側的一道夯土墻誤判為城墻,但後續的解剖揭示,它其實是一道嵌入山體的巨型護坡。裴建隴解釋道,這道護坡從半山腰向上夯築,不僅防止山頂平臺垮塌,還填補了山體殘缺的部分,將不規則的山體補充為一片規整的方形平臺。

  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其具體的建造過程也是未解之謎。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的檢測分析顯示,遺址出土的磚瓦成分與周邊土壤截然不同,這説明這些建築構件並非就地取材,而是來自禮縣之外的遠方。

  侯紅偉推測,其源頭很可能是秦人經營了近三百年的故都雍城(今陜西寶雞)。“四角坪建築群是國家級的工程,專為皇帝營建,所以它的物資運輸應當有國家力量保障。雍城有專為官署供應建築材料的制陶作坊。在當時,很可能動用了龐大的運輸隊伍,將雍城特供的磚瓦源源不斷運抵山頂。”

  此外,侯紅偉還透露,在四角坪遺址發現了我國目前現存最早的“闕”。“雖然它沒有後世的‘闕’那樣成熟,但是已出具雛形。關於這一成果,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梳理,成熟後再向公眾發佈。”(光明日報記者 王冰雅 尚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家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