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甘肅省林草局獲悉,張掖市林科院日前在臨澤縣平川鎮治沙林場、山丹縣北山灘、甘州區平山湖、高臺縣常豐村等區域,完成了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野外監測點建設。隨著野外觀測點的投入運行,一條橫貫河西走廊中部濕地與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的生態過渡帶上的監測網絡逐步成型,標誌著甘肅張掖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省級生態定位站初步建成,當地荒漠生態治理邁入“自動化監測”新階段。
張掖市林科院積極籌建,在各野外監測點均配備了“高精度、多維度”的監測設備體系,不僅涵蓋空氣溫濕壓感測器、超聲波風速風向感測器、降雨量與蒸發感測器、顆粒物感測器等氣象與環境監測設備,新增了風沙收集器、液位感測器、土壤溫濕度多層感測器網絡,搭載雙目植被蓋度圖像採集模組和植被長勢圖像採集模組,可全方位捕捉“水、土、氣、生”四大類核心生態數據。這些關鍵數據,將逐步構建河西走廊荒漠生態系統數據庫與動態分析模型,成為“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沙化土地精準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數字羅盤”。至2025年底,將全面建成“一站多點”監測體系並投入運行,實現張掖市乃至河西走廊重點荒漠區生態要素實時監測全覆蓋,為河西走廊防沙治沙和生態治理提供數據支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