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祁連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經濟帶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媒體行採訪團走進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綠洲邊緣經濟型生態防護林建設項目現場,深入了解三北六期工程的推進實效。正是在這片承載著生態治理使命的土地上,甘肅金川以三北防護林為筆,在荒漠與綠洲的交界線上,書寫著“綠色長城”崛起、生態民生共贏的生動答卷。
在甘肅金川區,一場與沙漠的持久抗爭正迎來顯著成效。作為巴丹吉林和騰格裏兩大沙漠前沿的“生態要塞”,這裡曾因風沙肆虐制約發展,而隨著三北六期工程的深入實施,如今正以“綠進沙退”的蛻變,築牢生態屏障,實現生態效益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
三北六期工程是金川區抵禦沙漠擴張的核心舉措。通過大規模植樹種草、建設防風固沙林帶,工程直接遏制流沙蔓延,減少沙塵暴發生的頻率與強度,為當地構建起一道守護生存空間與環境安全的“綠色長城”。
防風固沙生態屏障 攝影 周娜娜
據金川區林草局林業工程師李澤光介紹,該工程規劃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總規模達28.2萬畝,建設期限為2024-2026年。自啟動以來,已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任務11.91萬畝,具體包括人工造林4.4萬畝、退化林修復4.68萬畝、中幼林撫育1.65萬畝以及草原圍欄1.18萬畝。
一系列治理行動帶來了實打實的生態紅利。當前,金川區區域林草植被覆蓋度顯著提升,荒漠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堅實的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已然成型。更重要的是,防護林不僅是生態“守護者”,還成為帶動民生發展的引擎——林下養殖、經濟林種植等綠色産業順勢興起,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共贏。
金川區綠洲邊緣經濟型生態防護林建設項目 攝影 周娜娜
從昔日黃沙漫卷到如今綠意漸濃,金川區的三北防護林工程,正從抵禦風沙的“生存屏障”,逐步轉變為造福百姓的“幸福根基”。其探索出的全方位生態治理模式,不僅改寫了當地的生態底色,更為西部乾旱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金川方案”。未來,隨著工程持續推進,金川區將繼續以實際行動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西部智慧與力量。(文 海悅 魏婷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