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行走在山丹縣霍城鎮的田間地頭、産業基地、項目現場,處處涌動著發展的熱潮,一幅産業興旺、環境優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霍城鎮始終錨定高品質發展首要任務,以項目建設夯實發展根基,以特色産業激活增收動能,以精細治理優化人居環境,全力以赴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霍城答卷。

山丹縣霍城鎮蓄水池
抓建設:築牢高品質發展“硬支撐”
霍城鎮始終將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發展的“壓艙石”,聚焦重點領域、補齊設施短板,持續提升區域發展承載力。攻堅重點項目,升級農業根基。 近年來,霍城鎮集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集鎮承載服務能力提升改造、示範村創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在農業基礎設施升級領域,建成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2.6萬畝,同步配套建設蓄水池13座,在徹底破解農田“靠天吃飯”困境的基礎上,更為機械化耕作、規模化種植奠定了堅實基礎,顯著提升了土地産出效率與農業生産保障能力。主攻集鎮提質,強化服務功能。山丹堅持以集鎮為核心輻射點,全面加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先後成功創建西關、東關兩個省級鄉村建設示範村,新建的和興村居安置群眾94戶,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和農貿市場各1處,完成集鎮商鋪風貌改造120戶,同步推進主街道與電網改造工程,集鎮承載能力與服務水準穩步提升。統籌生態民生,集聚發展活力。新建的雙湖、東關幸福互助院投入運營後,為轄區留守老人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照料服務,切實保障特殊群體生活品質。和興村居周邊新建的新風公園、共享菜園、充電驛站、睦鄰驛站等相繼投用,配套服務設施同步完成,以“保姆式”服務推動人口、資源向集鎮集聚,民生服務設施持續完善,群眾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山丹縣霍城鎮豌豆産業基地
抓産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霍城鎮立足資源稟賦,深耕特色産業,通過科技賦能、規模發展、融合延伸,構建起多元增收的産業發展體系。打造種業標杆,科技賦能種源。圍繞“做好做精種業産業”目標,構建“企業+基地+農戶”發展格局,通過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深化校企合作與産研融合,成功打造豌豆制種、油菜良種繁育、馬鈴薯原種繁育等特色産業基地5個,總種植面積突破2.2萬畝。其中,雙湖村油菜制種試驗示範基地面積達2800畝,成功培育隴油7號等4個優質品種,以科技力量持續提升種源品質與産業競爭力。穩定糧油生産,壯大優勢産業。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2025年小麥種植達3.4萬畝,大力推廣優質品種與科學種植技術,預計總産3500萬斤;馬鈴薯良種繁育與商品薯種植面積近3萬畝,實現機械化作業全程,推動産量與效益雙提升,築牢糧油安全“壓艙石”。深化産業融合,拓寬增收渠道。依託霍城手工粉條傳統産業,謀劃實施粉條加工銷售類延鏈補鏈項目,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産業附加值;以雙湖村油菜花海為核心,打造新風亭、文化長廊、攝影打卡點等文旅節點,實現“農業景觀”向“旅遊經濟”的跨越。同時,引導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獲“租金”、務工就業賺“薪金”、入股經營分“紅利”,讓産業發展成果切實轉化為群眾增收實效。

馬鈴薯附屬産品

山丹縣霍城鎮集鎮
抓治理:織密民生福祉“幸福網”
霍城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民生實事、安全治理、環境改善入手,不斷提升治理效能,擦亮鄉村幸福底色。辦好民生實事,守牢保障底線。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2025年以來累計慰問困難群眾210余人次,幫辦實事153件;嚴格落實雨露計劃補助政策,惠及169戶172人,發放補助資金27萬元,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此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宅樓升級改造、西坡村自來水凍管改造等民生工程已順利完工,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紮實推進“結對幫扶・愛心山丹”工程,通過電話訪談、入戶探訪等方式關愛群眾180余人次,慰問物資折合人民幣2250元,讓愛心溫暖困難群體。優化治理機制,築牢安全防線。深化運用“四級七天”調解法與“三天兩頭”工作機制,高效化解一般矛盾112起、重點矛盾10起,推動警調對接68起,矛盾化解率達95%,切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聚焦安全生産重點領域,累計開展安全生産檢查、宣傳活動50余場次,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隱患,守護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抓實環境整治,打造宜居家園。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截至目前,已整治垃圾點820余處,收集轉運垃圾550余噸,回收地膜210余噸,鄉村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常態化開展巡護工作,累計巡河784次、巡林1168次;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和興村居周邊種植景觀苗木2.3萬餘株,在集鎮建成“口袋公園”,讓村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從基礎設施的“蝶變升級”到産業發展的“突破提質”,從治理效能的“持續提升”到民生福祉的“不斷增進”,霍城鎮正以建設、産業、治理“三部曲”的昂揚節奏,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穩步前行,奮力譜寫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文/圖 盧佳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