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張掖山丹: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
2025-10-31 17:53:5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奇英責編:薛陽

  認定省級創新型企業30家、高新技術企業29家,登記省級科技成果72項,創新成果轉化成效明顯,累計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23.28億元,科技館被評為優秀省級科普基地……創新發展正成為山丹縣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十四五”期間,張掖市山丹縣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山丹縣“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2022-2025年)》為藍圖,縱深推進“強科技”行動,在政策賦能、産業突破、主體培育、合作融合等領域多點發力,讓科技創新成為縣域發展的“強引擎”。

  政策築基:鋪就創新生態“沃土”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科技發展的“孵化器”。“十四五”伊始,山丹縣便精準施策,構建多層次政策支撐體系。在落實國家、省、市激勵政策基礎上,先後出臺《山丹縣強科技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山丹縣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從項目管理、主體培育到成果轉化形成全鏈條保障。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十四五”期間,山丹縣累計爭取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177項、資金2519萬元,連續三年獲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支持3項370萬元。從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到省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多元化資金投入為科技創新注入“金融活水”。

  研發熱情的背後,是企業創新主體的不斷壯大。目前,全縣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十三五”末的13家增至29家,增長123%;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由9家增至30家,增長233%;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7家,形成了創新企業“領頭雁—中堅—新銳”梯次培育格局。

  科技興農:激活特色産業“動能”

  作為半農半牧縣,山丹縣以科技為刃,破解農業發展瓶頸,推動特色産業迭代升級。在油菜産業領域,針對機收損失率偏高的行業難題,聯合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江蘇大學等單位開展技術攻關,通過智慧化參數調節,將聯合收割損失率控制在8%左右,分段收穫損失率降至7%。霍城鎮油菜産業核心區建成組培實驗室與標準化儲藏室,實現從分散種植到“良種繁育+科學種植+規範儲藏”的全鏈條升級。

張掖山丹: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_fororder_Mix_20220920_160119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進行規模化灌溉

張掖山丹: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_fororder_1ef906d4b89d475cbca9d154e52b88f8_edit_166173162261295

科研人員精細化培育植物組培苗

  富硒資源與智慧科技的碰撞催生新活力。清泉鎮南灣村富硒西蘭花智慧化示範基地搭建起“中樞神經”般的智慧農業大廳,實時監測土壤墑情與溫濕度,通過水肥一體化管理實現節水節肥與豐産增收的雙重突破,産品遠銷東南亞及港珠澳大灣區。老軍鄉“玫瑰之約”産業園引進耐寒耐旱品種,配套自動化加工生産線,開發玫瑰醬、純露等産品,更創新“花間採摘、林下養殖”模式,年帶動近200名農戶就近務工。

  馬鈴薯産業的“科技蛻變”尤為亮眼。山丹縣與甘肅農業大學合作培育的“甘農薯7號”測産畝産達5.6噸,打破國外品種依賴;正明公司自主研發新品種,擁有6項實用新型專利;芋興粉業憑藉14項專利打造智慧化生産線,年加工馬鈴薯6萬噸。建成4個馬鈴薯脫毒組培擴繁中心,年生産脫毒苗1500萬株。從良種繁育到精深加工,科技讓“小土豆”長成“大産業”。

張掖山丹: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_fororder_甘肅偉力得儲能電池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檢修人員正在檢查組裝電池配件

甘肅偉力得儲能電池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檢修人員正在檢查組裝電池配件

  合作融合:拓寬協同創新“路徑”

  圍繞《規劃》“建強科技人才隊伍”要求,多措並舉引才聚才。截至目前,山丹縣累計引進科技人才100余名,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7名,聘任客座教授3名;選派省市級科技專員6名,縣市級科技特派員257名,開發科研助理崗位7個,推薦認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與拔尖人才5名。通過舉辦赴蘇州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的專題培訓班6期,累計培訓科技特派員和企業技術骨幹200余人次。人才的“智力引擎”作用日益顯現,助推了全縣科技創新體系能級躍升。

  産學研用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山丹縣主動牽線搭橋,推動絲路盛豐、天澤農牧等20多家企業與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在人才培養、新産品研發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與雲南農業大學的品種資源交換合作,更實現了馬鈴薯種薯“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新突破。

張掖山丹: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蓄勢賦能_fororder_2019年11月2日遊客在山丹縣科技館參觀體驗 翟繼宗

遊客在山丹縣科技館參觀體驗

  開放合作的視野不斷拓寬。在認定“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基礎上,山丹縣重點培育相關單位申報“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借助共建“一帶一路”機遇擴大人才交流與成果轉化合作,讓縣域科技發展融入更廣闊的創新網絡。 

  從金色油菜田的智慧收穫到富硒田野的智慧耕耘,從馬鈴薯産業的技術突破到創新主體的集群崛起,“十四五”期間,山丹縣以科技創新為筆,在河西走廊上繪就了一幅産業升級、農民增收、縣域變強的生動畫卷。如今,這份創新動能正持續涌動,為山丹高品質發展注入不竭力量。(文/圖 錢大偉 李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