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富春山居圖·剩山圖》亮相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 “遇見”黃公望,赴一場江南山水之約
圖為觀眾近距離欣賞《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真跡。浙江日報記者 林雲龍 徐文迪 攝
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11月11日開始在之江館區展出真跡。
根據熱心觀眾現場拍攝,當天,排隊等候的隊伍已經拐出了好幾個彎。
一
為什麼《富春山居圖》的真跡展出這麼難得?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古代名畫展出,就像是一位高齡老人的“showtime”,極其珍貴,也極其脆弱。
除了紙絹和顏料本身會隨著時間老化、剝落,溫度、濕度的變化和紫外線等“書畫殺手”,也會讓畫作遭遇不可逆的傷害。
浙江省博物館藝術研究部館員謝佳玲告訴有風君,在沒有展出的時間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真跡都在保管庫房。入藏浙博以來,《剩山圖》目前一共展出過九次,之江館區開放以來,此次是第三次展出。
謝佳玲是學國畫的,在她上學時,《富春山居圖》就是專業課裏繞不開的一幅畫。“我第一次見到真跡時,被它撲面而來的氣質所震撼,確實是複製品不能比擬的。”謝佳玲説。
這種氣質是什麼?在真跡前,你能“看見”黃公望的“呼吸”。墨色的濃、淡、幹、濕在紙上微妙地暈開,筆觸的疾、徐、頓、挫留下不滅的痕跡。你能感覺到某一筆他飽蘸濃墨,揮灑自如;另一筆他又筆鋒幹澀,擦出蒼勁的飛白。
紙絹本身因年代久遠而産生微黃、淺絳的底色,形成了一種溫潤、沉靜的古意。這種顏色是任何現代技術都無法精準複製的底色,讓畫面自然地沉浸在一片歷史的光暈之中。
二
如果看得足夠仔細,甚至能辨認出《富春山居圖》歷經焚燒後留下的灼灼火痕。
《富春山居圖》的故事,遠比劇本還要精彩。
黃公望有個同門師弟鄭樗,也就是無用禪師。1347年,黃公望結廬隱居在浙江富陽廟山塢,無用禪師一同前往。
富春江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令黃公望流連忘返。一日,無用禪師求師兄以富春山水為景畫一長卷,黃公望欣然應允。他閒暇之時,就在畫室構思打稿。
不過,黃公望雖然歸隱山中,卻常雲遊在外,幾年過去了,到1350年黃公望題款時,畫卷其實還沒有畫完。現在,我們都把1350年作為成畫時間。畫卷完成後不久,黃公望便逝世,享年86歲。
在傳世的600多年間,《富春山居圖》的經歷堪稱顛沛流離。
1650年,收藏此畫的吳洪裕臨終前居然想焚畫殉葬,幸好他的侄子“火中取畫”,才讓《富春山居圖》得以倖存,但已被燒成兩段。卷首段就是《剩山圖》,剩餘卷為《無用師卷》。
《無用師卷》經輾轉被乾隆皇帝重金購得,在故宮深藏了近200年,1949年被遷至台灣至今。而《剩山圖》一直流落民間,直到1938年被書畫家吳湖帆慧眼識珠,以國寶級青銅重器換取。後來在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的斡旋下,1956年由浙江省博物館購得,成為“鎮館之寶”。
如今,在展出的《剩山圖》畫幅上,還有吳湖帆所題篆字“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以及吳湖帆對前後兩段畫卷連貫的火燒痕跡的辨識等。
11月11日至12月7日,這幅名畫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四層富春山居廳展出。(浙江日報記者 李嬌儼 通訊員 李恬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