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張掖市山丹縣:機制創新激活“綠色銀行” 生態價值繪就富民答卷
2025-11-12 15:26:3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奇英責編:尹紅燕

  近年來,張掖市山丹縣以“兩山”理念為指引,通過組織協同、市場激活、産業融合、金融賦能四重發力,構建起“保護—核算—轉化—共享”的完整鏈條,讓綠水青山持續變為富民興縣的“金山銀山”。

  黨建聯建破壁壘 築牢生態保護根基

  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首在生態保護。山丹縣打破跨部門、跨領域管理壁壘,創新建立“黨建+林長制”協同機制,將大黃山自然保護站、林草、文旅等7個部門單位與沿山鎮村“串珠成鏈”,組建黨建聯建共同體,通過聯席會議制度破解資源分散、治理乏力等難題。針對林區管護、病蟲害防治等12項需求,職能部門精準匹配9項服務清單,3支志願服務隊與護林員協同巡護,全年開展技能培訓16場次,讓43.2萬畝大黃山林區的生態保護形成合力。

  生態修復工程同步發力。依託“三北”工程、防沙治沙等項目,該縣完成營造林5.44萬畝,實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13.5萬畝、退化草原修復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0.94%,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40.51%。山丹馬場通過科技賦能修復,草原植被覆蓋度從80.3%躍升至86.98%,雪豹、白臀鹿等珍稀動物重現蹤跡,為生態價值轉化築牢基底。

  碳匯交易搭橋梁 打通市場轉化通道

  價值核算與市場交易是生態産品變現的關鍵。山丹縣深度參與張掖市林草碳匯開發,累計認定納入全市林草碳匯VCS項目面積48.33萬畝,二期43.46萬畝規劃正穩步推進,為碳匯交易儲備核心資源。在此基礎上,該縣創新推出“林碳匯預期收益權+林權”質押模式,促成山丹農商銀行發放全省首筆300萬元林業碳匯質押貸款,讓“沉睡”的林草資源産生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的轉化路徑愈發清晰。通過對接張掖市草原碳匯交易平臺,山丹縣推動生態保護成果進入市場流通,借力西北首個林草碳匯雙開發市州的政策優勢,讓每一片林木、每一寸草原都成為可交易的“生態資産”。

  産業融合延鏈條 拓寬價值實現路徑

   “生態+”産業融合正讓山丹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在農業領域,該縣依託2159.89畝國家天然富硒認證土地,培育富硒西花、黑小米等特色作物,通過“黨建+人才+基地”模式,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優化品種,推動富硒西藍花畝産達7000斤,産品遠銷粵港澳。老軍鄉千畝玫瑰基地延伸出花茶、純露等加工産品,配套建設露營基地與親子農場,實現“一朵花”帶動52戶農戶戶均增收8000元的蛻變。

  馬鈴薯産業更成為生態農業標杆。依託國家良種繁育基地,山丹縣構建“育種—種植—加工—文旅”全鏈條,芋興粉業年加工馬鈴薯6萬噸,開發20余種産品;大馬營鎮“土豆驛站”融合研學與農産品銷售,帶動150余家經銷主體年外銷商品薯超30萬噸,全産業鏈産值突破10億元。與此同時,焉支花谷·羊主莊園”等項目推動林下養殖與生態旅遊結合,16戶農戶的野生菌、生態雞成為搶手貨,戶均增收超8000元。

  生態旅遊同樣多點開花。焉支山、山丹馬場等資源整合推出“綠脈氧生”“憶鄉愁·自在鄉村”等3條精品線路,2025年已接待遊客8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400萬元。

  利益聯結惠民生 共享生態發展紅利

  “生態飯”要讓群眾吃得香。山丹縣建立“黨組織+村+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入股、生産託管、就近務工等方式,讓群眾深度參與生態産品價值創造。在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中,當地群眾參與造林管護,實現“務工增收+生態受益”雙重收穫;東樂鎮五墩村肉羊養殖場採用“種養結合”模式,帶動農戶參與舍飼圈養,母羊産羔率與羔羊成活率顯著提升。

  數據見證生態紅利:2025年上半年,僅富硒産業就帶動務工收入超50萬元,玫瑰、馬鈴薯等特色産業帶動集體經濟增收超16萬元,生態旅遊間接創造就業崗位2000余個。從護林員的穩定薪酬到農戶的訂單收入,生態保護與經濟增收形成良性循環。

  如今的山丹,生態“顏值”與發展“價值”同步提升。下一步,該縣將推進碳匯項目二期開發,拓展富硒産業與生態旅遊融合深度,讓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更加完善,在河西走廊生態屏障建設中書寫“點綠成金”的新篇章。(文 楊愛民 羅曉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