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打造“就在慶陽431”服務品牌 推動革命老區就業服務提質增效
2025-11-13 14:05:5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奇英責編:尹紅燕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4年以來,慶陽市人社局以入選全國第三批“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城市為契機,立足革命老區實際,創新打造“就在慶陽431”公共就業服務品牌,通過四級服務網絡築基、三類技能培訓賦能、一個數字平臺驅動,構建起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品質與群眾滿意度的雙提升,為慶陽革命老區就業服務創新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錨定需求破局 構建“431”品牌核心架構

  聚焦勞動力供給與産業需求匹配不精準、基層服務覆蓋不足、數字化水準不高等痛點,以系統思維設計“就在慶陽431”品牌體系。“4”即搭建市、縣(區)、鄉鎮(街辦)、社區(行政村)四級“就業之家”,築牢服務群眾的基層陣地;“3”即圍繞傳統産業、新興産業、未來産業開展特色技能培訓,打造産教融合人才供應鏈;“1”即建設市級公共就業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以數字賦能服務升級。項目推進中,慶陽市成立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作專班,建立“周調度、月通報”機制,形成高位推動格局。截至2025年10月,項目總投資2.26億元,資金到位率90.57%,累計支出1.17億元,為品牌落地提供堅實保障。

  聚焦提質增效 深化“三大行動”落地見效

  立足慶陽市情,勇於探索、大膽創新,通過“技能慶陽”“暖心慶陽”“智就慶陽”三大行動,夯實基層基礎,推進數字賦能,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

  “技能慶陽”適配培訓,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緊扣慶陽“四千四百”産業鏈發展需求,實施“技能興業、技能築夢、技能提升”三大技能培訓計劃。緊盯産業需求,佈局未來賽道。動態發佈急需緊缺職業目錄,將數據標注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無人機駕駛員等11個新職業納入政府補貼培訓範圍。運用“線上+線下”方式,儲備緊缺人才。將數字經濟人才培訓納入市列為民實事項目,依託隴東學院及“東數西算”落戶企業,開展訂單式、嵌入式和項目制培訓,累計培育數字經濟人才8033人、低空經濟人才1842人,有效儲備了數字經濟、低空經濟領域技能型人才。採取“四位一體”,構建閉環體系。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全鏈條模式,無縫對接就業推薦,完成政府補貼性培訓4.81萬人,就業率達67%,實現“培訓即就業”的良性循環。

  “暖心慶陽”精準服務,織密民生保障網絡。以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需求為導向,開展五大暖心行動。創新“1131”“1311”動態幫扶機制,為困難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全週期服務,舉辦線下線上招聘會296場,提供崗位18.3萬個,開展直播帶崗29次、發佈帶崗視頻121個、招聘信息1.3萬餘條。聚焦西峰區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環縣電商創業帶動就業、“寧州人”返鄉創業帶動就業、鎮原鄉村就業工廠“家門口”就業、慶城縣培訓評價就業一體化服務,打造差異化就業服務“金名片”。積極培育“慶陽數算師”“慶陽香包繡女”等5個省級、10個市級勞務品牌,帶動17萬人就業,創勞務收入超40億元。推進“15分鐘就業服務圈”建設,已建成駐外工作站10個、縣鄉級“就業之家”10個,正在推進111個各級“就業之家”矩陣式佈局,徹底打通服務“最後一公里”。

  “智就慶陽”數字賦能,推動服務模式變革。依託“中國算谷”核心區優勢,打造“中國算谷·智慧人社”(智就慶陽)智慧就業服務體系。構建“1+8+N”(即1個市級調度中心、8個縣級分中心、N個基層微服務中心)超級網格化管理模型,實現就業創業、人事人才、社會保障、勞動關係等人社全業務在線經辦,建成“服務對象全覆蓋、事項全上線、服務體系全貫通、服務手段最前沿、服務系統可擴展、服務效果全方位、服務安全有保障”的數字化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深度融合“就業之家”線下服務。通過大數據智慧匹配與線下精準服務結合,服務登記失業人員1.13萬人、脫貧勞動力22.49萬人、農村轉移勞動力53.3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30.71億元。

  彰顯示範效應 形成可複製推廣經驗

  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將績效管理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動態跟蹤服務質效,全面提升慶陽市公共就業服務品質。一是服務效能顯著提升。項目實施以來,累計服務重點群體超50萬人次,帶動新增就業2.28萬人,職業技能培訓後就業創業3.22萬人,群眾和企業滿意度均達95%以上,用實實在在的成效回應民生期待。二是創新模式逐步成熟。總結形成公共就業服務“慶陽模式”,堅持“高位推動與基層創新”相結合,鼓勵縣區“一縣一品”實踐。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參與”相結合,引入專業機構提升服務專業化水準。堅持“數據跑路與鐵腳板走訪”相結合,實現精準服務與人文關懷相統一。堅持“過程管理與績效導向”相結合,以嚴格評估倒逼公共就業服務品質提升。三是示範價值初步顯現。“四位一體”培訓模式、“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等經驗已在區域內發揮輻射作用,為革命老區破解就業難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徑。

  下一步,慶陽市將持續深化“就在慶陽431”品牌建設,在服務運營、平臺優化、經驗提煉上持續發力,不斷豐富“慶陽模式”內涵,為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貢獻更多老區智慧和經驗。 (文 劉志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