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製:李芳森 薛陽 李媛 張揚可兒
湖南省衡山縣新橋鎮黃泥村,滿街的石磨聲,喚醒了初冬的清晨。
打鐵、撐船、磨豆腐,曾經最為辛苦的差事,黃泥村卻生出了遠近馳名的“豆腐一條街”。280米長的馬路,兩旁生活著三十多戶村民,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做豆腐生意。
“我爺爺傳給我父親,再傳到我手上,我家做豆腐的歷史有100多年了,都是純手工製作。”在黃泥村村民劉定立看來,百餘年經久不衰,在乎技藝的傳承。
泡豆、磨漿、過濾、煮漿、摻漿、上箱、壓型,一塊豆腐,需歷經近十道工序、歷時大半天。在劉定立的記憶裏,父親關於做豆腐的教導,關鍵在於氣候。“天氣炎熱的時候,做法不同,到了寒冬臘月的時候,製作方法又不同。”
順應天時,遠非工藝雕琢所能比較。
衡山豆腐以石膏代替滷水,一斤黃豆,配比兩錢石膏,把豆腐製作,精準到了毫釐之間。
一斤黃豆,磨出三斤豆腐。豆中乾坤,更在於契合地利。
衡山七十二峰環抱,天然泉水自山中流淌而下,匯入涓水河後,穿村而過。優質的水源不僅能有效去除黃豆的腥味,還能極大提升豆腐的細膩度。
豆腐的遠近聞名,也推動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來衡山旅遊的人,都願意來村裏買一些油豆腐,帶回去和親朋好友一起品嘗。”劉定立家的油豆腐,也因此暢銷。
前店後廠,當地人在豆腐的製作和銷售之間,找到了家庭與事業的平衡點。“你看我們的工作群,這一單發往長沙的香幹,就有30包,每天銷往全國各地的豆腐製品都有1000多斤。”高軍庚,是黃泥村黨總支書記,也是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石地方農副産品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
在高軍庚看來,豆腐廠的意義,從不在於生意的紅火,更在於對這方土地的貢獻。
近年來,該村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20多家傳統手工豆腐作坊一起發展豆腐産業,成功打造了豆腐作坊一條街。
順天時、合地利、傳技藝、富鄉鄰,豆腐的方寸之間,生長著讓人嚮往的,風味人間。(文 李芳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