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貢市自流井區堅持把鄉村作為全區發展的寶貴資源,在推動文旅融合、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立足本土文化、豐富鄉村色彩,探索出一條質樸而獨特的文旅融合路徑。2019年,自流井區成功創建全市唯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區,成功承辦2020年四川省鄉村文化旅遊節;仲權鎮竹元村被評為2021年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被列入“2019四川十大特色旅遊品牌”“四川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十大避暑旅遊目的地。
盧德銘故居踏尋紅色記憶
煥活紅色記憶,為鄉村文旅賦予時代精神。自流井區緊隨“紅色”流行趨勢,找準文旅融合新焦點,深度開發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把準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接受紅色洗禮的核心方向,讓紅色成為鄉村旅遊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續寫”紅色傳奇。自流井區深入挖掘土地中的紅色因子,整理25名革命英烈事跡,建立系統文史檔案和紅色故事庫,激發紅色IP的持久生命力;宣傳塑造更加立體的紅色代表人物,設計以弘揚盧德銘精神為核心的主題報告會、書畫攝影、紅色歌曲和詩集創作、話劇編排系列宣傳活動,形成《紀念盧德銘烈士犧牲90週年特集》《那就是你盧德銘》等文化成果;打造更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紅色名片,組織編寫的長篇紀實小説《盧德銘》被列入中宣部“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事跡入編《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微紀錄片在全國播映。
生態採摘體驗魅力鄉愁
“刷新”紅色景點。自流井區大力開發保護紅色遺跡,成立盧德銘故居修復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統籌推進盧德銘故居、盧德銘紀念館、盧德銘雕塑修復和改擴建工作;編制盧德銘紅色旅遊區規劃,投資5000余萬元,啟動整村基礎設施、休閒農莊、有機農産品等配套建設,打造成規模、成體系、成典範的紅色旅遊經典。盧德銘故居建成揭牌後,日均吸納參觀遊客300余人,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近10萬元,先後被評為天府十大紅色文化地標、全省首批中小學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四川省黨員教育培訓省級示範基地和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
“點燃”紅色經濟。自流井區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紅色經濟,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出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以盧德銘故居所在地竹園村為焦點,依託周邊尖山農團風景區、G247國道、飛龍峽快速通道、花滿鹽都等配套旅遊點,探索“産業+紅色文化+新農村建設”紅色旅遊模式;建設高水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設立“德銘講堂”;按照“一個固定講堂+N個流動講堂”模式,面向領導幹部、黨員、群眾開展紅色培訓教育,構建集黨性教育、幹部培訓、研學旅遊、新興業態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年均培訓人才600批次1.3萬餘名,吸引遊客近7萬人次。
浸潤古色韻味,為鄉村文旅沉澱舊日情懷。自流井區延續歷史文脈,抓住鄉村的根和魂,在舊日時光和傳統民俗中找回現代人遺失的鄉愁記憶,用文化的溫度為鄉村旅遊增添“可帶走的回憶”。
追溯農耕文化,打造“田園牧歌”。自流井區呼應國人根植于血脈的鄉土情結和對田園生活的憧憬,開發總投資達60億元、佔地7200畝,以田園農耕、精品農業為主題的春風桃源小鎮,還原獨具本土特色的桃源生活。項目以流轉的方式,向村民租賃農田,開發農旅文化産業,設計田園鄉村文化體驗區和農業樣板展示區,精緻包裝鄉村田園生活。自流井區舉辦系列農耕文化主題活動,通過講解農耕文化、參觀體驗作物種植、蔬果採摘等形式,為旅客提供“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農耕意趣。該項目曾被列入四川省年度重點項目。
深耕民俗文化,打造“鄉愁盛宴”。自流井區建立鄉村優秀文化保護傳承機制,開展傳統民俗、鄉土建築和農業生産勞作工藝普查,健全“四有”檔案,在完整繼承基礎上深度開發;制定村志出版規劃,歷時一年時間收集編撰,發行39萬字的自貢首部村級志書《竹元村志》,詳實記載竹元村百餘年來民風民俗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用文字回溯時光、留住鄉愁;延續“最自貢”的觀燈習俗,建設中國綵燈小鎮,打造仲權新春歡樂季,開發關聯性創意民俗文化産品,舉行“提燈逛花街”活動,融入“仲權社火”、麒麟燈、草編龍等傳統民俗表演,吸引20余萬遊客前來觀光,帶動周邊農産品增收近20%。仲權鎮入選全國特色小鎮,《仲權:華燈閃耀》在央視《走遍中國》欄目播出。
文旅共融增添田園詩意
涵養鄉鄰文化,打造“溫情家園”。自流井區還原鄉村“質樸之美”,健全以新鄉賢引領、宗族管理、社群聯動為核心的鄉村自治體系,根據各村莊的歷史和現狀特點,以“祖訓+村規+民約”的形式,提煉出不同村落文化,將“和為貴”“遠親不如近鄰”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村民公約,對契合主題的民間故事、村落傳説、先輩事跡進行“文化上墻”,讓村民隨時看得見、記得住,再現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鄉鄰家園;倡導“好家風”“好風尚”“好習俗”,通過“道德講堂”“農民夜校”等渠道弘揚中華美德,以評選“五好家庭”“身邊好人”為載體,大力推行鄉風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塑造淳樸民風,以有溫度有格調的溫情家園為鄉村增添更具深度魅力。
美顏特色元素,為鄉村文旅積蓄打卡理由。自流井區緊密契合鄉村美麗資源,提煉生態本色,植入詩歌特色,管理鄉村彩色,給詩和遠方一個愉悅的嚮往理由。
提質自然之美。自流井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制定《南部生態片區生態保護規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兩河”流域治理,深入實施鄉村綠化工程,完成金魚河912畝節點水系綠化、“一江兩河”綠色長廊9.3公里水系綠化,新增鄉村造林、改造低産低效林3000畝,構建點、線、面一體推進的全域綠化體系;加大尖山4A級風景區景點植入,建設1000畝尖山農業主題公園,推進飛龍峽省級森林公園生態修復,再造狸狐洞水庫沿岸風景,結合水果採摘節、平湖垂釣等地域特色,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農業”,以更靚風貌吸引旅客、聚集人氣。其中,仲權鎮榮膺“四川最美鄉鎮”,尖山風景區獲評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
傳唱詩歌之美。自流井區應用新型傳媒手段,做好宣傳和形象塑造,將“尖山——一個把生活過成詩的地方”的概念轉變為大眾認知,放大優勢、做大特色,形成品牌效應,用鄉村與詩歌創意結合吸引文人旅客,帶動周邊精品農業、農家樂等産業融合發展;將詩歌元素植入飛龍峽桃花生態旅遊節、尖山桃花詩會等重要節會,在連續舉辦14屆桃花詩會的積澱上,升級舉辦“中國自貢‘一帶一路’詩歌之燈點亮世界國際詩歌周”,邀請50余名國內外著名詩人共赴盛會,通過文藝晚會、詩歌朗誦會、主題論壇、采風活動等方式,激發靈感,創作詩歌86篇,彙編出版《詞語的鹽·光所構築的另一個人類的殿堂》詩集。“國際詩歌周”活動宣傳榮獲首屆“四川縣級融媒體十佳優秀傳播案例”。
豐富色彩之美。自流井區以天然色彩暈染鄉村,打造錦繡自流井,運用桃花彩繪“輕介入、微改善”完成尖山景觀道路兩旁1000余戶農房風貌塑造,種植桃樹3萬餘株,點綴觀光線路,保持本土風貌又別具特色,配合每年飛龍峽桃花生態旅遊節、尖山桃花會、玫瑰李採摘節的舉辦,將桃李春風的鄉村盛景展示給每年數十萬的遊客;移植城市繁華燈光到靜謐鄉村,設計自然與現代燈光技術交相輝映的“山水光影秀”,實現夜間遊覽山水風光的新旅遊業態;塑造彩色鄉村,建設全長10公里的彩虹路,為山林田園增加絢麗色彩,組織大型“彩虹跑”活動,吸引川南周邊地區500余名跑友參與、數千人觀看助力,向古樸村莊注入新鮮活力。(文/圖 鄭碧玉)
1、“國際線上”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線上”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線上”的所有資訊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線上”自有版權資訊(包括但不限于“國際線上專稿”、“國際線上消息”、“國際線上XX消息”“國際線上報道”“國際線上XX報道”等資訊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線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每人平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線上”網站的自有版權資訊産品。否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線上)”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豐富網路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