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文露敏闞瑩瑩 王若曄
“不僅把中央的部署和四川實際相結合,還在具體落實上,明確了推進節奏、重點、抓手與支撐。”2月8日,在蓉舉行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行動方案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廳廳長徐芝文介紹,在全面建設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的開局起步之際,四川給出了明確的“路線圖”。
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準的“天府糧倉”,是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最近印發了《建設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行動方案》,作為四川建設“天府糧倉”的行動指南,《方案》有哪些特點?謀劃了哪些重點?發佈會上,嘉賓們一一作答。
用三句話對《方案》畫像
三個階段建設目標、“1531”建設佈局、十個方面重點任務
高規格印發的《方案》有哪些特點?發佈會上,徐芝文用三句話對《方案》畫像:三個階段建設目標、“1531”建設佈局、十個方面重點任務。
《方案》分三個階段提出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的建設目標。其中,第一階段到2025年,“天府糧倉”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第二階段到2030年,“天府糧倉”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糧食産量提高到3750萬噸以上、“菜籃子”産品生産基本實現現代化、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永久基本農田基本建成高標準農田等。第三階段到2035年,屆時,四川將基本實現糧食安全和食物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基礎強、科技裝備強、經營服務強、抗風險能力強、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強的農業現代化強省目標。
根據《方案》,“1531”就是在全省佈局建設“一帶、五區、三十集群、千個園區”。
“一帶”,即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對全局起引領性作用。“五區”,則是分別明確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區、攀西地區、川西高原的重點産業和主攻方向。其中,成都平原“天府糧倉”核心區,主要發展稻麥、稻油、稻菜輪作和稻魚綜合種養等,逐步實現平原地區以糧為主。“三十集群”和“千個園區”,重在用好集群和園區這個載體和抓手。主要目標是,打造30個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産業集群,建設1000個具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國家和省級、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這樣,我們既對標了中央關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又立足了省情實際。”徐芝文説。
守牢建好天府良田
逐步將全省630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發佈會上,“天府良田”是熱詞之一,也是嘉賓們口中建設“天府糧倉”的“起手式”。
“只有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糧倉;只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糧倉’。”徐芝文解釋,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專門在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情況。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因此,《方案》在謀劃十大重點任務時,將守牢建好天府良田擺在了建設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行動的首要位置。
如何守牢?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羅旭剛介紹,接下來,四川將錨定“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不再減少”這個總目標,用“長牙齒”的硬措施,進一步織密築牢耕地保護的安全網,夯實“天府糧倉”的根基。
羅旭剛透露,“硬措施”主要有四:壓緊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強化源頭管控、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強化監測監管。其中,壓緊壓實耕地保護責任方面,四川將構建五級田長責任體系並有效運轉,下達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嚴格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考核。
“守牢”穩住數量,“建好”提升品質。提質的方式,是建設“旱能灌、澇能排”和“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400余萬畝,相關工作連續四年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怎樣更進一步?
徐芝文表示,立足當下,重點是創新工作舉措,高品質完成425萬畝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務。同時,著眼長遠,通過摸清全省永久基本農田範圍內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制定“天府良田”建設攻堅提質十年行動方案、分類區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補貼政策、探索整市整縣推進模式等方式,逐步將全省630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建設層面也將拿出“硬舉措”。徐芝文透露,年內四川將在全國率先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省級立法,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今年“三農”工作綜合督查重要內容。
給“天府糧倉”插上科技的翅膀
讓好種子好技術在蜀鄉田坎上生根發芽,讓天府糧倉裝滿“放心糧”
良種、良技,均是建設高水準“天府糧倉”的重要支撐。而科技創新,則是提供良種、良技的前提和基礎。
“聚力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給‘天府糧倉’插上科技的翅膀。”發佈會上,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田雲輝底氣十足:目前,全省農業領域共有國家創新平臺4家、省級129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1家、省級43家;共有科研機構105家、高校17所,農技人員5.8萬名。同時,作為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生豬育種和三係雜交稻、雜交油菜育制種規模和水準均位居全國前列。
如何激活潛力、發揚優勢?田雲輝透露,省級正在研究制定新時代科技賦能打造更高水準“天府糧倉”的實施意見,重在開展五個行動——開展種業創新“良種天府”行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興糧”行動、農業裝備研製“智慧農機”行動、科技示範基地和園區“産業慧聚”行動、農業科技服務“賦能提升”行動。
“當然,重點還是要突出糧食,特別是水稻這個四川的主糧。”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建議,接下來,四川要抓牢綠色高效突破性重大品種的培育,實現水稻品種的産量、品質和抗性等躍升,保障天府糧倉裝滿“放心糧”。
好種子好技術還要在蜀鄉田坎上生根發芽。如何打通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後一公里”?
馬均認為,首先要從科研人員自身做起。特別是要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多出實用性成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決農業技術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再到農戶大田的轉化難題。
田雲輝表示,接下來,將拓展“四川科技興村線上”平臺功能,依託平臺2.5萬餘名專家、8.8萬餘名資訊員,實時開展線上診斷、解答和技術服務。同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在2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立“雙團長”制,“推動專家紮根基層、服務基層。”
1、“國際線上”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線上”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線上”的所有資訊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線上”自有版權資訊(包括但不限于“國際線上專稿”、“國際線上消息”、“國際線上XX消息”“國際線上報道”“國際線上XX報道”等資訊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線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每人平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線上”網站的自有版權資訊産品。否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線上)”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豐富網路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