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程晨 王培哲
9月21日,又一個藍天碧空,不少成都市民一早就在市內的高處,用相機拍下西嶺雪山遠景,在朋友圈曬圖。
幸福不僅在相機裏。在成都市內遙望雪山,是我省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好例證。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將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水環境品質創近20年來最好水準、大氣環境品質實現“雙下降”“雙增加”……近年來,我省毫不動搖守住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剛性底線,毫不動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一幅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新時代“蜀川勝概圖”正徐徐展開。
天更藍的同時,水也更清更綠
藍天,是生態環境好壞的硬指標之一。我省生態環境部門通過科技賦能,不斷提高大氣治污的精準度,讓“藍天幸福感”不斷提升。2022年,全省大氣環境品質實現PM2.5和重度污染天數“雙下降”、PM2.5達標城市和達標縣(市、區)“雙增加”。
在一張張城市與雪山遙相輝映的照片背後,數據更具説服力。監測數據顯示,全省PM2.5平均濃度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數大幅減少到7天,PM2.5達標城市總數達15個。
天更藍的同時,水也更清更綠。“興隆湖的水真是太清澈了。”站在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湖邊,成都市民劉斐不時發出感嘆。見微知著,興隆湖水清岸綠的“秘密”,正是四川在水環境治理上的持續發力。
近年來,四川以能釀出美酒的標准保護好上游水質,流域污染防治取得明顯成效,成都府河水質連續三年穩定達標,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居全國前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與資源利用模式獲全國通報表揚。去年,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9.5%、排名躍居全國第2位,創近20年來最好水準。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精心保護,也要“利劍”高懸。去年底至今年初,我省啟動第三輪第一批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督察期間受理的群眾來電來信舉報已辦結821件,責令企業整改321家,立案查處118家,曝光典型案例5個並移交省紀委監委追責問責,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
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
成功關閉1247家土法造紙作坊,並培育出珍稀紫茶“紫嫣”,這就是樂山市沐川縣。2022年,沐川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份榮譽,是對沐川縣綠色轉型發展的肯定,也是四川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生態文明示範創建中,四川探索出新路徑。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3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總數居全國第三位、西部地區第一位。
以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為抓手,在促進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的同時,全省各地重點堅持“五個結合”,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等,讓青山既長“葉子”又長“票子”。
巴中市著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生態農業和文化旅遊産業發展後勁足。涼山西昌市有美麗的邛海、充足的陽光、蓬勃發展的安寧河谷,文化旅遊和康養産業逐漸發展為支柱産業。沐川縣竹産業資源豐富,當地將生態産品融入居民日常生産生活,形成“原竹—竹漿—竹酒—文化用紙—生活用紙—竹食品—竹旅遊”全産業鏈條……
在生態文明示範創建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與綠色産業發展、生態價值轉化、鄉村全面振興等相結合的路子,經濟綠色轉型助推高品質發展。
以綠為底,生物多樣性畫卷徐徐展開
9月15日,廣元市“古蜀道徒步遊”活動啟動儀式,在主會場劍閣縣漢陽鎮舉行。近年來,劍閣縣蜀道翠雲廊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越來越多人選擇的研學之地、旅遊之地。
翠雲廊沿途有古樹名木2萬餘株。為守護好這一抹翠綠,四川按照“一樹一檔”要求開展全面普查並掛牌保護,逐株定位、標號、登記,採集坐標、樹高、冠幅、胸徑、樹齡等信息,全面實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起立體化、智慧化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底數摸清、動態監測、全方位防範的保護管理體系。
今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四川科學綠化試點示範省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推動全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作為全國首批7個科學綠化試點示範省之一,四川將全省劃分為5個國土綠化實施區,提出7項具體實施任務,計劃打造10個示範項目,並推出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
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的第一年,四川各保護單位布設在野外的1736台紅外相機,拍到724次野生大熊貓影像和超過10萬條其他動植物的監測信息。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紅外相機在野外連續拍攝了大量珍貴的雪豹野外照片和視頻。專家據此判定,至少有26隻雪豹生活在這裡,雪豹的分佈密度居全國首位。
今年,全省雪豹分佈情況調查和大熊貓小種群摸底工作陸續啟動。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保護能力逐漸提升、保護範圍逐漸擴大,“神奇生物”在四川的出現頻率將繼續增加。
以綠為底,一幅引人入勝的生物多樣性畫卷,在天府大地徐徐展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