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金秋九月,全國演藝博覽會、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第九屆中國(四川)國際旅遊投資大會、2023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暨“安逸四川之夜”——四川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推廣主題活動以及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系列重磅文旅活動,同期落地位於川滇黔交界處的宜賓。
高光聚焦,宜賓值得重新認識。為此,四川日報全媒體文旅智庫調研組走進這座“萬里長江第一城”。
要了解這座城,或許可以從它的名字開始。“宜賓為什麼‘宜’?”“宜賓‘宜’在哪?”“為什麼是宜賓?”
我們嘗試從這三個問題著手,持續推出這組“問道宜賓之‘宜’”系列報道,勾勒這座長江首城何以從過去走到現在,並矚望從現在到未來。
川觀新聞文旅智庫調研組
宜賓為什麼“宜”?
宜賓俯瞰圖。黃宇陽 攝
自然要從三江口説起。奔涌狂放的金沙江與雋麗柔美的岷江,於此相遇相融,匯成長江,帶給宜賓光耀史冊的美稱——“萬里長江第一城”。
一江清水從此始,守護的不僅是自然稟賦,守護的還有千年傳承。
聚水而興的宜賓,有2200多年建城史、3000多年種茶史、4000多年釀酒史。千年綿延,留下古跡遍佈的城市記憶、飄香海內外的宜賓早茶、以及川酒“扛把子”五糧液。
長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交織于這方土地,形成山水交融、城塔輝映的人文薈萃之城。
三江交匯處,釋放城市生長的“原生力量”
水月相融、詩意浪漫。備受關注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中秋晚會落地宜賓,主會場就選址于三江口長江公園。
三江之眼 陳港 攝
這裡視野開闊,可以眺望、聯通到城市的任何一個方向,似乎也預示著,在這可以尋找到城市最初的力量。
從地貌格局來看,宜賓處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相接之處。岷江、金沙江交匯形成長江,聯通多方,正猶如跳動的心臟一樣,為宜賓這座城市持續蓬勃生長輸送“血液”,釋放出“澎湃力量”。
宜賓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
秦滅蜀國後,為了打通從中原進入西南雲貴地區的通道,修築“五尺道”,這是以宜賓為起點通往雲南曲靖的第一條官道,讓這裡從此成為成都通向雲貴的一個重要關隘。穿越山重水復的“五尺道”,也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西漢時期,漢王朝在三江口修築僰道城,宜賓2200多年的建城史由此開啟。
由於宜賓氣候溫潤、水系發達,在以農耕漁牧為主要生産力的古代社會,自是物産豐饒之地。近年來,考古人員在當地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陶俑,烹飪佳肴的庖廚俑、優雅端莊的撫琴俑、嬉笑乖萌的説唱俑,還有各類雞、狗、鴨、魚等動物俑,都足見漢時宜賓社會生活的繁盛。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人們始終在這一方江水之邊繁衍生息,營造城邦、打通道路、開展商貿,宜賓不僅成為四川南向門戶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雛形也逐現。
登上宜賓東樓,遠眺江水滔滔、守望萬家燈火,浩蕩情感竟入胸懷間。或許在千年前,杜甫在這裡登高望遠時,也有如此之感。
宜賓東樓 蔣前川 攝
作為宜賓城市文化地標之一,東樓始建於唐,因杜甫詩作《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而留名于史,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登高望遠、會友雅集之地。
唐宋以來,宜賓地跨川滇黔要塞地位更加凸顯,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包括杜甫、黃庭堅、范成大在內的諸多文人墨客沿江而來,也足見當時宜賓在川南的影響盛大。
他們不僅給宜賓留下詩詞歌賦、保留至今的許多名勝古跡,也讓今天的我們更能直觀去觸摸彼時的流傳在宜賓的唐風宋韻。
位於宜賓翠屏區的流杯池,是黃庭堅以王羲之《蘭亭集序》為靈感,利用峽谷地形和天然泉水而建,並時常邀約文化名士一同到此流杯賦詩。從宋至今,流杯池周圍摩岩石壁上留下了黃庭堅、楊慎等歷代名人雅士所留書法石刻100余通,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流杯池
這裡也正是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秋晚會外景拍攝地之一。泉水叮咚與古樂琴聲相和,沉浸式把人們帶入到“曲水流觴”的意境之中。
因水而生、伴水而興。從三江交匯處拓展開去,李莊古鎮、南溪老城等歷史遺跡,它們的選址、營建、發展,也都與三江流域有著密切關聯。歷經時光洗禮,留存歲月痕跡。
李莊
南溪古街
當把視野放得更遠——蜀南竹海碧波萬頃、興文石海雄奇峻秀,同樣源自於三江交匯獨特地理格局的孕養,繪就出獨屬於這裡的美麗“江山圖”。
蜀南竹海
興文石海
多元交融中,流淌人文薈萃的城市氣韻
長江從三江匯合處流出,一路東行,向下游流經30多公里處形成一個90度大拐彎,畫出壯美弧線,也孕育了宜賓市歷史城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南溪歷史城區。
巍然挺立於其間的一段保存完好的臨江明城墻,長達1100米,古樸莊重。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長江上游迄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城池防禦工事,也見證著古代水陸並進的宜賓,成為兵家必爭要衝之地。
要衝之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探訪宜賓之行,必須要去博物館,這裡或許會給我們很多答案。在宜賓市博物院,陳列著屏山縣叫化岩遺址和石柱地遺址發現的多種新石器時代陶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劉志岩説,這兩處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四川新石器時代文化在川南地區的空白,將對川南地區歷史的認識提早了3000年。
宜賓市博物院
叫化岩遺址
其中,石柱地遺址分佈面積大、文化堆積豐富、時代跨度時間長,從新石器時代持續到明清時期,在川南乃至金沙江流域十分罕見,入選了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中大量出土器物體現著巴蜀文化、中原漢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考古專家將這裡定位為一個“文化交匯的漩渦地帶”。
博物院展出的石器和陶杯
北接川蜀、南接滇黔、東通荊楚。當中央王朝與西南地區連接更加緊密,宜賓除了本身成為川滇黔結合部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節點,也成為蜀文化向南傳播到更遠處的一個通道。
沿著展廳參觀路線繼續前行,更多文物引人注目。“在宜賓本土發現的蜀文化遺存,與雲南、貴州等地的諸多蜀文化因素相互印證,實證了宜賓文化通道的歷史地位。”宜賓市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解釋道。
在這方通道上,蜀文化通過宜賓向南傳播,與宜賓本土居民——僰人本土民俗文化交融,也形成了宜賓特有的文化豐富性。
宜賓現有文物保護單位28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如果從這些國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徵角度來看待,它們可謂“個性突出”“種類豐富”,也正映照著宜賓文化多元性。
五糧液老窖池遺址,則源自宜賓4000多年釀酒史孕育的豐厚酒文化。這是我國現存保存完好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群之一,也是中國歷史釀酒工藝和傳統的重要實物遺存,馥鬱酒香飄千年,浸潤了一座城的悠遠。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李莊,銘刻著難以忘懷的紅色印記。彼時山河動蕩,人口大約3000人的李莊,接納了同濟大學、中研院史語所、中國營造學社等高校和文化機構的內遷,為梁思成、林徽因等上萬名師生們在苦難歲月中安放下一方書桌,也保存下中華文化的火種,因而與重慶、成都、昆明並稱為“抗戰時期四大文化中心”,在近代史中書寫光輝一頁。
文化交融,在於器,也在於藝。
宜賓傳承於今的4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同樣也銘刻這方土地上的風情。
距今1600多年曆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江安竹簧,一刀一刻間盡顯竹文化審美意趣。而興文大壩高裝,則融合了川南的民俗風情和“湖廣填四川”帶來的移民文化。
古往今來,長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在這方土地交織,留給宜賓豐富多姿的珍貴文化遺産,在兼收並蓄中鑄牢文化根基,形成山水交融、城塔輝映的人文薈萃之景。
長江公園 蔣前川 攝
今天,在這裡依然能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交融所激發的開放包容、創新進取之精神,也如同川流不息的長江水一樣,鮮活流淌在宜賓的城市氣韻之中。
古今交匯裏,寫下現代化“宜人宜賓”時代注解
行旅宜賓,除了看到三江碧水穿城與六山蒼翠環繞外,還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在於——古樓多、古塔多。
登上位於翠屏區的宜賓大觀樓,城市風光盡收眼底。這是宜賓城區標誌性古建築之一,知名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曾為其撰詩:“最是中城佳覽處,西南半壁大觀樓。”
大觀樓始建於明,清時重建,近代以來多次重修。整樓分四層,底層用石砌,上面三層則為木質結構。翹首飛檐、鬥拱雕花,沿襲了古樸典雅又不失大氣雄壯的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以大觀樓等為代表的宜賓諸多古樓、古塔、古城墻,為山環水抱的城市格局增添文氣。
城是一片景,景是一座城。歷史之厚重與大江之壯闊並存,自然之怡然與多元之豐富共生。正是這樣的山水形勝與人文風韻交相輝映的城市格局和風貌,景色宜人、文化宜人,為宜賓之“宜”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
宜賓為什麼“宜”?答案在過去,也在當下。
在保護中發展——作為近年來宜賓新晉城市旅遊人氣打卡地的僰道歷史文化旅遊休閒街區,包含:“一樓”夾鏡樓,“一街”冠英古街街區,還有“十二古跡”珍貴歷史文物景觀。
街區串聯起眾多城市遺存,保留了明清歷史建築肌理及外觀特色的院落式建築風貌同時,通過“文旅+”“文創+”“生活+”等新業態、新體驗引入,給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集歷史文化、旅遊休閒、美學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空間。行走其中,一步一景感受文脈綿延,國潮新風盡顯文化張力。
在傳承中開創——被評選為“宜賓新十景”之一的三江六岸夜景。在基於三江六岸城市格局基礎上,以建築為卷,以燈光為墨,以藝術文載體,以科技化智慧系統為筆,揮毫潑墨,繪出一幅磅薄大氣的江城光影畫卷。
在創造中交繪——今年8月對外開放的三江之眼,位於龍頭山森林公園。頗有設計感的主體造型,猶如凝望著三江的一雙靈眸。這裡集休閒觀光、科普教育、生態研學、親子互動等多業態為一體,流水巨幕、互動長卷等現代化科技裝置,讓人可以沉浸式穿越宜賓千年曆史時空。
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城市場景,徐徐展開出近年來宜賓活力澎湃新畫卷:在保護好傳統格局風貌基礎上,城市建設持續迭代有機更新,將宜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始終緊緊聯繫在一起,為現代化氣象的“宜人宜賓”寫下時代注解。
撰文:吳夢琳 余如波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