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縣城鄉融合發展邁向“詩和遠方”
2024-04-30 13:56:21來源:四川新聞網編輯:鄧超責編:李萌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城鄉交通路網建設……一個個惠民工程的落實落地,吹響了城鄉建設的聲聲號角;化林村歷史民居修繕保護、高品質小區開發、城市品質提升項目建設……一處處如火如荼的施工場景,奏響了城鄉發展的精彩華章。

圖片默認標題

  近年來,瀘定縣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城鄉一體化快速融合高質發展,不僅暢了道路,靚了城市,美了鄉村,更樂了百姓。

  白雲深處,瀘定黃佳農業生豬養殖基地坐落于興隆鎮的半山腰。驅車前行,盤山而上,一排排現代化的豬舍整齊排列。規模壯觀的豬場建在風景秀麗的深山裏,周圍聞不到異味;豬舍封閉管理,蒼蠅、蚊子都飛不進去;豬糞變有機肥,種養實現一體化;為小豬做“玩具”,自動料線餵養,全年恒溫恒濕,飼養水準堪比國際先進……

  這個于2020年9月開始動工建設的豬場是集數字養殖、土壤改良、糞便資源化循環利用、綠色零碳排放的現代規模化的養豬場,也是瀘定縣第一家投産的萬頭以上規模的養豬場。規模養豬場建成投産後,輻射帶動烹壩鎮、瀘橋鎮與得妥鎮養殖大戶投入增産,2021年至2023年總出欄生豬1.1209萬頭,今年預計出欄生豬0.8萬頭。

  “我們必須要換工作服、全身消毒後才能進入圈舍,開展放料打掃、查情配種等工作。目前,我們豬場為村裏的脫貧戶提供了就業崗位10個。”在養豬場負責管理工作的劉顯平是興隆鎮陽山村村民。以前他靠著在外打工和當“赤腳獸醫”掙錢,收入不穩定,在得知村裏要修建現代化規模養豬場時,他便毅然來到養豬場務工。

  “過去養豬都是採用傳統老方法,收入微薄,現在規模養殖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可極大減少人工、銷售等環節的成本。”劉顯平表示,因為甘孜州大部分縣海拔高、氣候冷,生豬養殖量較少,90%依靠瀘定及州外市場供給,為瀘定發展規模化生豬養殖創造了機遇,發展前景可觀。

  這些變化,得益於瀘定對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的大膽探索,讓各類資源要素在城鄉間更加自由地流動。近年來,瀘定縣立足玉米、生豬兩大主導産業,堅持綠色生態、優種良種、高效智慧原則,建立瀘定縣糧豬現代農業園區,推動瀘定生豬養殖向技術化、專業化發展,出欄生豬3.7萬餘頭。同時,蓄力打造甘孜州三産融合示範區和山地種養循環現代農業示範“樣板區”,建立“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經營模式,促進園區新老産業聯動發展,在核心園區播種玉米1.43萬畝,出産玉米用於養殖生豬2.56萬頭,實現産值6935.49萬元,帶動園區7749戶增收,帶動面達73%。在園區建成冷凍保鮮庫74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個、鄉鎮電商服務站7個、村級電商服務點57個,打造集生産、加工、行銷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産業鏈,爭創“四川西部高山特色農業産業基地”。

  這是瀘定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舊城改造,累計徵收房屋440余戶、9萬餘平米;這是瀘定8萬餘名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讓城市更新、街道更暢、環境更美、群眾更有幸福感、獲得感;這是瀘定加快城市轉型、提升城市品質的一次戰略抉擇,提升城市能級、擴大經濟量級,讓城市發展更具活力、張力和魅力。

  聚焦瀘定,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歷程,在歷史的更迭變遷中風采與滄桑同在。流光溢彩、活力四射的新城區與容顏漸老、功能滯後的老城區形成鮮明對比。落差該如何打破?發展中的瀘定幾經思索,舊城改造提上日程。

  “要深刻認識抓舊城改造就是抓形象、抓品位、抓民生、抓福祉,是縣委、縣政府順應人民群眾意願作出的重要決策和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民心工程。”2021年5月,全縣舊城改造拆遷安置動員大會作出部署,瀘定舊城改造大幕全面拉開。

  提升市政設施、完善城市功能、改造老舊小區、開發高品質住宅等項目同步推進。瀘定縣緊緊抓住“紅色美麗”這根主線和“宜居幸福”這個根本,步步紮實,勇毅前行,城市品質提升取得階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瀘定已完成縣醫院職工宿舍、大轉彎、開湘路、沙壩遊客集散中心等6個片區房屋徵收。改造老舊小區12個,市政管網及路面黑化硬化15余公里,既有住宅加裝電梯17台。四川長征幹部學院瀘定橋分院(二三期)完成建設,州藏醫院等重點項目落戶新城,安排資金達10億元,推動新城綜合管廊、大壩濱河路、安置點(大壩、田壩)等重點項目建設。加速推進濱江欣城、艾威·春之陽光城等6個高品質小區開發,配套建設休閒廣場、健身長廊、農貿市場等服務設施,城市品質“直線提升”。

  舊貌換新顏,破舊方立新。瀘定橋河東、河西民居的整體風貌變美了,勇士路紅色文化走廊成了紅色文化打卡地,濱河城市廣場變成市民休閒好去處,瀘定橋景區旅遊廁所變得更加舒適乾淨,彝海路、赤水路變得暢通暢行……

  如今的瀘定,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公共服務“無縫對接”,正以高品質的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全面振興。(供稿:甘孜日報 周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