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園區“一子落”帶動經濟“全盤活” 成都將強化産業園區的主戰場作用
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圖據成都發佈
10月24日,成都舉行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大會,明確表示要進一步強化園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主戰場”作用,以園區“一子落”帶動經濟“全盤活”。
眼下,正是衝刺全年任務的關鍵期。成都為何提出“立園滿園”行動?在成都理工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寰看來,成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引擎,要擔當起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這項行動,既體現了成都做大做強園區經濟的決心,也是成都市作為經濟總量超過2.2萬億元超大城市在推動産業升級、壯大新動能上的必然選擇,具有深刻的用意。
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
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提供支撐
今年9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的《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等城市功能,明確了成都市以先進製造業為重點,以新型工業化引領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導向。
“從實際來看,成都市具有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的緊迫性。”黃寰提到一組數據,長期以來成都第二産業佔GDP比重都低於30%,較同類型城市而言較低。2024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已于日前出爐,成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低於全國5.8%的平均水準。
黃寰表示,成都提出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正是以製造業為立城之本、興市之要,充分發揮園區承載攻堅作用,夯實先進製造業“基本盤”。“這對於推動發展要素資源集聚,打造招商引資、技術創新的重要平臺,為加快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提供重要支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找準定位是關鍵
謀求差異化發展是路徑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都市産業園區發展不斷加速,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但當前不少産業園區面臨著産業佈局重疊、功能定位模糊、特色優勢不顯等問題。
此次會議以後,成都提出優化整合構建“3+22+N”園區發展體系,即是從戰略上對全市産業園區在空間體系和主導功能上作明確劃分。在黃寰看來,當前各個園區最重要的就是找準定位。明確自身特色和發展目標,避免同質化、低效化乃至惡性競爭。
大會過後已經見行動。成都高新區正推進産業、科技、服務“三維賦能”,努力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規劃面積7.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都成華經濟開發區依託成都機器人産業園、成都智慧能源産業園,構建起了“一區兩園”的發展格局。未來,該園區將全力構建以機器人為核心的先進製造業體系,實現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齊聚。
抓園區就是抓“牛鼻子”
加快形成競爭力強的特色産業集群
發展産業,為何要緊盯園區?黃寰提到,隨著産業發展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單純以量的提升和空間的拓展對産業經濟發展貢獻的邊際效應逐漸降低,與此同時,産業集群所展現出的高效率低成本優勢更加凸顯。因此,他認為産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
黃寰認為,産業園區要從突出專業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産業規模和競爭力出發,重點把握企業培育和園區運營,打造高品質發展重要功能載體。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著力提升特色産業園區發展能級和競爭力;聚焦特色産業方向,提升産業特色化和品牌化,佈局和發展先導産業、重點産業、新賽道産業和未來産業。
未來,僅僅是空間載體、政策及資金等支持已不能滿足産業園區的發展需求。園區要根據自身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加快形成規模可觀、競爭力強的特色産業集群,同時推動綠色發展和智慧化轉型是未來的重要方向。此外,還要更加注重服務化和平臺化建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
推動實現立園滿園
探索集約高效的內生發展路徑
在推動園區高品質發展方面,東中部地區城市起步較早、發展較快。一些園區通過持續的産業升級和集群發展,形成了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如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
結合成都實際,黃寰認為可以借鑒其他地區推動園區高品質發展在“挖潛力、育主體、提能力、增活力”方面的經驗做法,探索更加集約高效的內生發展路徑,進一步推動實現立園滿園,實現園區高品質發展。具體而言,他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是積極培育壯大企業主體。將高技術、高成長、高價值企業作為園區提升的切入點,遴選一批核心競爭力強、行業帶動性大、創新能力高的科技型企業,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群體,打造産業鏈上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全方位提高産業創新能力,帶動園區高品質發展。
二是搭建企業創新服務平臺。推動建好面向産業園區的科創公共服務平臺,匯聚産業鏈供應鏈信息、行業發展前沿以及技術諮詢、科技金融、創業孵化等科技服務資源,打通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供需對接線上通道。支持大企業平臺化,鼓勵大企業深化內外協同開放創新,支持與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等建設創新聯合體等協同創新平臺,加強前沿技術儲備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升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三是強化專項政策支撐。整合現有各級各類支持性政策,健全存量企業“挖掘—培育—服務”機制,逐步形成面向不同梯度企業,覆蓋財政、金融、人才、産業、創新、項目,目標合理、重點明確、相互支撐的政策支持體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