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突圍 成都園區經濟成為創新引擎
2025-01-03 16:59:15來源:人民網編輯:楊雯涵責編:馮巧鳳

  不論是10月舉行的成都市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大會,還是11月、12月分別召開的成都市委十四屆六次全體會議、市委深改委第十一次會議,都在聚焦改革,其中,深化園區綜合體制改革,三次大會皆有提及,與會人員均在熱議,如何踐行“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以下簡稱“立園滿園”)行動,如何通過改革加快打造一批現代化産業園區。

  從園區發力,以“優化提質”和“賦能增效”等手段,在園區破困局,為園區鑄特色,給園區創未來,用園區拼經濟。當初因改革而生的“園區”,未來勢必也會因改革而興。待到“立園滿園”時,園區經濟將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成為成都經濟的創新引擎。

  破什麼局?

  以高品質發展拼“園區經濟”

  任何改革,都需破局,然後革新,由內到外煥然一新。成都此番深化園區綜合體制改革,究竟是破什麼局?

  正如題中之義:以園區的高品質發展,來拼園區經濟。

  毋庸置疑,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園區在成都陸續設立,成都園區數量迎來爆髮式增長,成都的“園區經濟”也在逐年攀升,僅是成都高新區,就以全市1.6%的土地面積撬動14.5%的GDP。但與上海、深圳、廣州等經濟體量超過3萬億的工業大市相比,表面上是GDP等經濟指標的差距,根本上則是産業園區發展的差距。

  要縮短差距,要實現趕超,成都瞄準園區深化改革,為園區高品質發展提速提質,強化園區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主陣地作用,並在園區經濟賽道上逐步構建更多競爭優勢。這既是自身發展的“內需”,也是國家産業園區向前發展的“剛需”。

  看其“勢”。今年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40週年,國家正在推進開發區審核目錄調整工作,引導構建産業園區錯位發展、分工協作、鏈條完整的産業集群體系。這意味著,各地産業園區將迎來空間重塑、産業重構、優化提升和錯位發展的重大機遇。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越來越多的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産業之變意味著發展邏輯之變,從昔日的機制改革試驗田,到如今的城市經濟增長極,被視為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的園區,也要隨之改變,培育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要麼“減脂增肌”,要麼“涅槃重生”,才能促進園區高品質發展,參與新賽道競爭。

  看其“需”。成都的園區要高品質發展,需要從定位、佈局、服務等諸方面解決一些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比如部分園區,在空間佈局上存在交叉,在産業佈局上存在重疊,導致工業支撐帶動效應未能充分彰顯,加上工業發展不夠充分、工業化率下降過早過快等問題,這需要重新佈局和賦能增效。比如部分“主營業務”失焦的園區,可能徒有産業聚集之名,難以真正發揮規模優勢和集群效應,這需要重新定位和優化提質。至於部分重疊的園區業務,甚或導向區域的惡性競爭,更需要園區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競爭。這無不表明,園區經濟必須要有“鎮園之寶”,以主打産業、龍頭企業帶動園區高品質發展。僅拿當下大熱的低空經濟而言,因在成都多個園區均有佈局,不論是企業發展訴求,還是園區發展規劃,都待革新,打破困局。

  如今,成都從園區經濟破局,實施高品質發展園區戰略,引導“産業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園區集成”,持續開展“立園滿園”行動,提升園區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正是帶著改革問題和解題思路而來。

  以園區拼經濟,用園區經濟拼城市競爭力,既“勢”在必行,也“勢”在必得。

  突什麼圍?

  以高水準升級鑄“特色園區”

  任何改革,都要突圍,以進無止境之“進”,避免退無可退之“退”。成都從園區著力改革,到底是突什麼圍?

  首先是從現行的經濟態勢中“突圍”。

  提振經濟,已成當下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歲末衝刺,探尋經濟增量,可謂迫在眉睫,必須有的放矢。

  就在成都市産業園區高品質發展大會召開前夕,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佈,成都以16734.2億元的地區生産總值,5.2%的增速,列居全國萬億級省會城市的增速第二,儘管增速高出全國平均線0.4個百分點,但要完成6%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必須加速奔跑,做大經濟增量。

  作為2萬億經濟體量的城市,短期看,成都需要找準目標加速衝刺年度KPI,長期看,更需要以創新競爭力進階爭先。求增量,謀發展,創未來,成都從園區擦亮“經濟之眼”,明確接下來拼經濟搞建設的思路“關鍵在産業、重點抓園區、最終看質效”,主導以園區“一子落”帶動經濟“全盤活”,主張做大園區經濟蛋糕。

  而要做大園區經濟蛋糕,則離不開從“千園一面”的同質化困境中“突圍”,通過“優化提質”和“賦能增效”,對現有園區進行高水準升級,對未來園區進行特色化定位。

  要“特色立園”,對園區的空間佈局、功能定位、産業結構的優化提質,不是表面的“錦上添花”,而是由表及裏“重塑”。比如打造某個特色園區的産業鏈,卡點在哪,痛點在哪,能否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要從研發端、資金端、應用端到需求端通盤考量全面打通,有的需要“換骨換血”,有的形同“回爐重造”。

  成都以破釜沉舟的果敢,將現有各級各類園區90余個優化至51個,數字上的精簡與優化的背後邏輯,正是寧缺毋濫,向園區要特色,要顯示度和競爭力。

  而“企業滿園”,不只是同類企業數字上的“滿園”,其實質是特色企業的“滿園”。要實現由傳統生産力往新質生産力的載體“蛻變”,必須“抓住大企業、盯住大行業、做實大産業”,由龍頭企業(鏈主企業)作為“鎮園之寶”,並由關聯其上中下游的優質企業去連結。

  實施“立園滿園”行動,正是推動成都園區向特色化轉型升級,並以高水準升級鑄造一批現代化“特色園區”。這是探尋經濟增量之需,也是園區高水準進化所盼。

  改革成果

  最終要用“高質效”去檢驗

  任何改革,都看質效,最終要用“高質效”去檢驗改革成果。所謂“立園滿園”,從本質上講,是通過特色化園區的打造、園區生態的構建,探索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讓人才、技術、資金和政策等各種要素在園區集聚,為企業提供産業集聚服務和適宜生長的土壤,以優化來提質,以賦能來增效。

  “立園滿園”實施近兩個月,改革的初步成效如何?

  政府部門在行動。如市場監管局變“企業跑腿”為“上門服務”,截至目前,已在3個國家級園區、22個省級園區、27個市級園區分別設置企業開辦專窗或服務點7個、16個、20個,緊盯特色園區方向,緊貼企業入園需求,提供産業集聚服務,以“園區事園區辦、企業辦事不出園”的機制和效率,加快推進“立園滿園”專項工作。成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現代産業發展促進中心)全面投運,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管理體制,既當民營企業的“服務員”“協調員”,也是産業發展“參謀部”“助推器”。

  園區的産業引力和服務效率,顯著增強業界信心。12月中旬,沃飛長空全球總部基地在成都高新區未來科技城啟動建設,這個定位為集聚智慧製造、航天航空等産業領域創新型企業的特色園區,無疑會因沃飛長空開創低空産業新高地,連結更多圍繞低空經濟發展的相關企業入駐。

  1-11月,全市“3+22+N”産業園區共引進項目339個,總投資5189.88億元。引進先進製造業項目270個,總投資4468.78億元。

  從園區拼經濟,向園區要增效,成都最近處處是風景。要讓成都各園區全面實現“立園滿園”,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但只要不斷堅持改革創新,按新理念持續推進“立園滿園”,園區經濟就必然成為成都的經濟動能、創新引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