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腹地資陽市樂至縣大佛鎮東北隅,由原雙堰塘、紅花灣、觀音井三村融合而成的雙堰塘村,正以破繭成蝶之勢,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鄉村聯合體,通過資源重組與模式創新,在川中丘陵間蹚出一條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閒置學校搖身變成“聚寶盆”
在村子中心,一座曾經閒置的學校如今煥然一新,成為村集體經濟的“聚寶盆”。過去的雙堰塘村因缺少致富産業,種植結構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群眾收入偏低。為解決這一難題,2021年,在雙堰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呂堂的建議下,經過村“兩委”班子商議和充分徵詢群眾意見後,該村立足村情,積極探索産業新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2023年,村裏利用項目資金,把閒置的學校改造成農機設備存放點和農産品加工車間。
農機設備存放點
“這裡不僅能存放設備,還能租給村民和業主存放物資,每年還能收租金。”呂堂笑著説,“閒置資産變成‘活資産’,村集體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抱團發展 攜手共奔致富路
雙堰塘村的發展不僅依靠自身努力,還得益於與周邊村莊的抱團合作。呂堂表示,2023年起,節龍廟村、鐵牛灣村陸續入股樂至縣雙紅農業專業合作社,與雙堰塘村共同出資300余萬元,購置旋耕機、收割機、烘乾機等20多臺(套)農機設備,走上抱團發展的道路。
農機設備
“三個村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呂堂指著合作社章程説。這樣的方式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擴大了服務範圍,收入也水漲船高。
農機轟鳴 奏響致富新樂章
為了更好地為周邊村民提供服務,2024年,合作社又引進新型糧食加工設備。油菜、紅薯、大米等農産品可以直接在村裏進行初加工。
“以前,我們的農産品要挑好遠去街上加工,現在村裏有了加工設備,方便多了,在家門口就可以加工。”村民陳志瓊笑得合不攏嘴。
糧食加工設備
如今的雙堰塘村,田間地頭機聲隆隆,現代化的農機設備在忙碌作業。呂堂看著作業的旋耕機,自豪地説:“這臺正在整地的旋耕機一台機器一天能夠整地50畝,比起人工效率提高了幾十倍。”
從曾經的“薄弱村”到如今的“明星村”,雙堰塘村用實幹和智慧書寫了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2024年,合作社實現收入65萬元,發放工資12萬元。2025年的收入預計能夠達到80萬元。”談及未來,呂堂信心滿滿地説,“我們會繼續堅持黨建引領,立足資源優勢,創新發展模式,把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文/圖 周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