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在資陽市安岳縣長河源鎮桂香村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建設現場,32個養殖池已初現輪廓。工人們在爭分奪秒地鋪設防滲膜、調試增氧設備,全力為基地的建成進行最後的衝刺。
連片的在建養殖池 攝影 潘政吉
據了解,南美白對蝦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基圍蝦,原産于中、南太平洋海岸水域,因其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深受消費者青睞。過去,內陸地區的海蝦産品大多依靠冰凍保鮮技術。如今,河源鎮通過生態養殖技術,讓鮮活海蝦在川東丘陵躍上百姓餐桌。
“基地于2024年10月底開工建設,佔地250余畝,總投資約1000萬元,預計2025年4月中旬建成投産,屆時將成為資陽市規模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34歲的基地負責人周興代指著連片的在建養殖池説道。
2024年10月前,這片土地還是雜草叢生的閒置魚塘。為喚醒“沉睡資源”,激活“一池春水”,長河源鎮創新“政府搭臺+企業運營+農戶參與”模式,成功引入資陽市錦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讓沉睡的土地重新“呼吸”,變身成為鄉村振興“聚寶盆”。
“土地‘活’了,産業‘新’了。”返鄉創業的“蝦掌櫃”周興代算起了經濟賬,每年可養兩季蝦,第一季4月投放蝦苗,7月上市;第二季6月投放蝦苗,10月上市,預計年産量達30萬斤,年産值達750萬元,可直接帶動周邊50余戶村民就業。
川東丘陵地區沒有海,如何養殖海蝦?這在以前聽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如今,這個問題的答案指向了一個關鍵詞——“海鮮陸養”模式。顧名思義,該模式就是將原本生長在大海裏的蝦蟹類、魚類、貝類等海産品在內陸養殖。
當內陸魚塘化作“蝦海”,鄉村振興的浪潮正涌向川東。長河源鎮鎮長蘇潤站在基地旁,望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目光堅定地説道:“長河源鎮的海鮮陸養産業才剛起步,正處於破題階段。下一步,長河鎮將積極擴展水産發展空間,優化農業産業結構,推動特色産業加快發展,為助力鄉村産業振興、促進群眾持續增收開闢新路子。”(文 潘政吉 高超 張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