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羅江:“秸”盡所能 堵疏結合變廢為寶
2025-04-28 17:25:0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鄧超責編:馮巧鳳

  四月底,暖風拂過德陽市羅江區鄢家鎮的田野,金黃的麥浪隨風起伏。收割後的秸稈整齊地鋪展在田間,有的等待著被機械打碎還田滋養沃土,有的則被打捆裝車,即將運往養殖場和板材廠,實現循環利用。

  這得益於鄢家鎮秉持生態優先、綠色循環的發展理念,探索“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戶參與”模式,構建起“收儲運為先、多元利用綜合發力”全鏈條體系,曾經“一燒了之”的農田秸稈,化身成為牲畜的營養餐、土壤的優質肥,踏出一條“變廢為寶”新路子。

  禁燒秸稈,堵住火源關口。鄢家鎮多元化宣傳秸稈燃燒的危害,簽訂承諾協議書,引導村民改變觀念,由“我要燒”變為“不願燒”。2025年,鎮村組三級聯動組建宣傳隊伍20支128人,懸挂宣傳條幅13幅,發放宣傳資料1000余份,確保全鎮“不見煙霧、不見火光、不見黑斑”。

  疏通渠道,推動秸稈飼料化。鄢家鎮通過“農場+村社+農戶”模式,發動農戶將可利用的秸稈有序搬運至指定收集點。養殖戶打包儲存飼料化回收。2025年,酉星智慧家庭農場預計回收秸稈500噸,用於肉牛養殖,預計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降低企業50%飼料成本。

  疏減難度,推進秸稈肥料化。鄢家鎮成立轄區大戶還田聯繫隊伍,引導交通便利村社通過收割機械作業,直接粉碎還田肥料化,預計今年小麥、水稻秸稈還田4300畝;引導交通不便的村就近就地利用邊角地塊堆肥,預計全年秸稈堆肥達9000噸。

  下一步,鄢家鎮將持續緊盯秸稈田間收集、儲存運輸、加工利用的關鍵環節,以秸稈燃料化、飼料化、肥料化利用為重點,培育壯大秸稈綜合利用經營主體,健全完善儲運體系,構建科學、合理、可持續的秸稈綜合利用運行機制。(文 夏洪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