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十二星將算力送上天 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發射入軌
2025-05-15 09:26:23來源:四川日報編輯:馮巧鳳責編:馮巧鳳

  ◎這是國星宇航“星算”計劃的首次發射,也是之江實驗室主導構建的“三體計算星座”的首次發射

  ◎國星宇航承擔了首次發射的智慧網聯衛星平臺研發和整星研製工作,之江實驗室承擔了星載智慧計算機等太空計算軟硬體和天基模型的研製工作

  ◎“星算”計劃由國星宇航與合作夥伴共同發起,將在太空實現2800顆算力衛星組網,並與地面超100個算力中心互聯互通,從而構成天地一體化算力網絡,打造太空智算基礎設施

  在軌

  計算力

  ●本次發射的一箭12星,最高單星算力達744TOPS(每秒744萬億次計算),整體具備5POPS(每秒5千萬億次計算)在軌計算能力和30TB存儲容量

  ●“三體計算星座”是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建成後總算力可達1000POPS(每秒百億億次計算)

  天地

  一體化

  ●本次首發入軌的12顆計算衛星均搭載了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整軌衛星互聯,具備太空在軌計算能力,將構建天地一體化網絡

  ●衛星同時搭載了80億參數的天基模型,可對L0-L4級衛星數據進行在軌處理,將執行異軌衛星鐳射接入、天文科學觀測等在軌試驗任務

  將算力及人工智能送上太空,賦能衛星在軌實時處理對地觀測數據,支撐科學家探索更多的未知……

  5月14日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星宇航)研發的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成功發射。

  代號 021

  從0到1,實現全球太空計算星座“零”的突破

  本次發射任務,有兩大亮點引人注目,其一是任務代號“021”。

  國星宇航相關負責人説,“021”意指“從0到1”,實現全球太空計算星座“零”的突破。

  據介紹,本次發射的“主角”是由不同主體投資、國星宇航研製的一軌12顆計算衛星組成,具體包括內江號(星時代-27)、內江高新號(星時代-28)、台州號(星時代-29)、海口號(星時代-30)、馬鞍山智算一號(星時代-31)、崇州號(星時代-32)、天鐵科技號(星時代-33)、迷岩無聊猿號(星時代-34)、禦空者號(星時代-35)、“大零號灣”星(星時代-36)、之江一號(星時代-37)、之江二號(星時代-38)。

  一軌12星入軌後,通過星間鐳射高速互聯、星座穩定組網和算力分佈式調度,完成太空計算系統建鏈、組網、成雲等天基計算基礎功能的在軌驗證和應用。

  本次任務另一大亮點是“首發”。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既是國星宇航“星算”計劃的首發星座,也是之江實驗室“三體計算星座”的首發星座。兩大計劃的提出,是為了破解在軌衛星數量快速增長帶來的算力挑戰。

  當前,巨型星座組網已成為全球航天發展趨勢,但在傳統的模式中,數據需傳回地面處理,存在頻寬限制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本次任務則要實現特定場景由‘天數地算’向‘天數天算’轉變,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太空即時計算需求,助力我國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計算基礎設施。”國星宇航相關負責人表示,簡單來説就是把算力送上天。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看來,通過建設太空計算星座,能將單顆衛星的算力從T級提升至P級,並實現衛星之間的互聯互通,“對空天産業的變革具有深遠意義。”

  外挂 疊加

  打造全球領先的在軌計算能力

  茫茫太空中,如何提高衛星的算力?關鍵在於星上決策和運行系統能力。

  本次任務中,這一能力具象化為衛星搭載的“外挂”——

  著眼整體,本次發射的12顆計算衛星採用國星宇航自研的智慧網聯衛星平臺,不僅配套企業自研的AI載荷,還搭載了之江實驗室研製的星載智慧計算機等太空計算軟硬體和天基模型,實現了“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模型上天”。就每顆衛星來説,均搭載了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具備太空計算、太空互聯能力。

  除計算與互聯能力外,衛星還配置了對地遙感載荷,借助星載計算能力,將實現數據的實時在軌處理,探索驗證“天數天算”。

  “具體而言,通過有效降低數據傳輸成本和時間延遲,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國星宇航相關負責人説,可為應急安全、低空經濟、具身智慧、遊戲文旅等提供衛星三維數字孿生數據和應用服務。

  “隨著衛星對地觀測的解析度越來越高,數據量也在不斷增大,將數據全部送至地面再進行處理,不僅傳輸量大,數據應用的及時性也受到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表示,因此通過太空計算,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術把數據處理完再下傳,將對産業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目前“星算”計劃02組星座已進入設計研製階段,國星宇航衛星團隊正在加緊研發更強算力的衛星型號。(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