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
●入選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北京有13家企業、上海有11家企業、廣東有9家企業、杭州有4家企業入選
●中西部地區正加快突圍,其中成都有2家企業、武漢有5家企業入選
特徵
●應用導向型企業佔比約六成
●大模型領域是産業的核心賽道,有11家企業入選,佔比超兩成
●具身智慧成為一個重點方向,有7家相關企業入選
●人工智能與醫療、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業態和模式
●與2024年入選企業相比,僅有20%的企業連續入圍,凸顯人工智能加速迭代進化
5月11日,福布斯中國揭曉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50強榜單,阿裏雲、DeepSeek等50家全國人工智能領域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企業入選。
當前,人工智能産業已經進入技術爆發和場景落地的雙重加速期,對經濟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觀察人工智能産業的重要窗口,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50強榜單傳遞出哪些新信號?
看分佈
傳統科技高地聚集效應凸顯
記者梳理髮現,此次入選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其中,北京入選企業數量最多,13家企業上榜。緊隨其後的是上海,有11家企業入選;廣東表現也比較亮眼,9家企業上榜;以培育“六小龍”出圈的杭州,有4家企業入選。
“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廣東、上海、浙江等傳統科技高地聚集效應正在凸顯。”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陳章介紹,從區域格局來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技術、企業的主要集中區。這三大城市群內,不管是學術界、産業界的領軍人才,還是融資機會,都具有明顯優勢。
此外,中西部地區正加快突圍。榜單中,有5家企業來自武漢,2家企業來自成都。去年,兩地均沒有企業上榜。
“武漢、成都上榜企業實現從無到有,表明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産業的決心。”陳章以四川舉例,近年來,四川大力推進人工智能“一號創新工程”,並將人工智能納入“15+N”重點産業鏈協同推進建圈強鏈,誕生了一批“四川造”人形機器人、機器犬、工業機器人等智慧機器人産品,以及民生、製造、文旅、政務等領域大模型産品。去年,四川人工智能産業營收超1300億元,首次邁上千億級臺階,成為我國人工智能産業的重要集聚地。
記者梳理榜單發現,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人工智能産業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比如,北京入選企業中,比較偏向於技術研發,以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上海在金融和製造業等領域深化應用,有助於提升行業智慧化水準;廣東在智慧製造、具身智慧等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
看特徵
應用導向型企業佔比約六成
入選企業有哪些特徵?一個數據格外顯眼:應用導向型企業佔比約六成。
“佔比高,説明意義重大。”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吳錫注意到,近年來,人工智能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技術應用與智慧製造、醫療、金融等行業融合,涌現出一批具有市場影響的企業。
分行業看,大模型領域是産業的核心賽道,有11家企業入選,佔比超兩成。這些企業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跨越與突破。
比如,成立於2017年的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空間智慧多模態世界模型的研發及行業落地。該公司CEO沈復民介紹,2025年,公司打造了面向空間智慧的多模態世界模型——悠然無界大模型,能夠對不同空間、任務、本體,實現感知、推理與交互。
具身智慧也是一個重點方向,有7家相關企業入選。比如,最近火熱的宇樹科技等,正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家庭安防、工業巡檢等場景。
作為一種工具,人工智能也與醫療、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業態和模式。比如,蘭丁股份專注於人工智慧+雲平臺篩查技術,業務覆蓋全國2000多家醫療機構,助力宮頸癌篩查的自動化、智慧化、標準化、網絡化;東方財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重塑財富管理服務模式,其“智慧投顧AI+系統”在2024年實現基金組合推薦準確率85%的突破,較傳統模型提升25%。
與2024年入選企業相比,僅有20%的企業連續入圍,凸顯人工智能加速迭代進化,形成百家爭鳴的態勢。此外,一些新技術企業的入選,也表明産業技術重心從通用型人工智能大模型向晶片、量子計算、具身智慧等具有高技術壁壘的領域延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福布斯發佈第七屆人工智能50強榜單,公佈50家全球最具潛力的非上市人工智能公司。其中,超八成企業來自美國,備受關注的中國初創企業DeepSeek未能入選。
福布斯官方解釋,DeepSeek等初創企業另辟蹊徑,證明可以採用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來訓練模型,但因為融資情況、營收數據以及業務模式不甚透明,因而沒能登上榜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